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製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淩人,態度生硬。
二是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認為隻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孩子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隻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製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總而言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叛逆是青少年必須經曆的。可以說沒有叛逆的少年就不能稱作少年,叛逆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上文說到叛逆不好,確實,但是誰的青春不叛逆,沒有叛逆的青春是青春嗎?
青春的叛逆似是首無言的歌,在年齡軀殼下步向成熟。青春,就如春筍一般在這個社會上肆意生長著。在蓬勃的季節裏,肆意揮灑汗水也甚有的人大把放任揮霍。他們總是會對身邊的人或事叛逆起來,倔強起自我,好似此種青春才算得上值得,才別具特色。
每個人都曾經叛逆過,亦曾經想過早早的死去。隻是終究還是有所依戀,那些心中的懷念,或許才是自己一生的牽掛。
青春是美好的,像一朵含苞未放的花朵,神秘中透著美的氣息。在我們每個人還是幼小孩的時候。看著那些成熟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穿著時尚的服飾,留著漂亮的發型,邁著青春的腳步在我們眼前走過。我們用那種近乎崇拜的目光追隨著他們。內心渴望長大的心情對青春充滿了幻想。
可當我們一腳踏進青春,一腳還留在天真的時光裏。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又覺得自己一夜間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約束。可以自己想怎樣就能怎樣。叛逆的性格在一點點的曝露出來。青春就是這樣在我們似懂非懂的時光裏走了進來。
青春是我們每個人必然的經曆,誰都曾在青春裏迷茫。那顆騷動不安的心使我們覺得急躁和不耐煩。父母的苦口婆心都是那樣讓人心煩。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可以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渴望愛情,渴望身後有異性追逐;渴望被喜歡的人愛慕,也渴望用我們純潔的愛去關心著對方。於是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傻事。覺得自己很堅強,哪裏知道自已正在一點點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