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別的時期,以周室為根基的宗法血緣關係經過約三百年的延伸延續而漸次淡弱,在宗法關係上建立的政治統治已經虛弱無力;另一方麵,生產的進步、人口的繁衍、交往的擴大、信息的增多、各種社會因素的變動,又造成了地方政治集團的崛起,以及地方各政治勢力發展的不平衡,某些地方勢力要求重新劃分天下利益和政治權力,而虛弱的宗法政治統治卻無力消化、引導和控製這種要求權力劃分的能量,於是,以前771年犬戎鎬京之亂為契機,周室的政治統治以及傳統的社會秩序終於在地方政治勢力的衝擊中開始鬆弛並走向崩潰。各種政治因素從舊有的社會序列中掙脫出來,按照自身的內在要求,在相互衝突中又重新尋求新的組合。這是一個曆經了五百多年陣痛和磨難,在痛苦、興奮和驚異中成長的民族發展曆程。
各種社會因素的衝突似乎呈現出無序的狀況,但其中發生著以下顯著的情況:其一,華夏與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的界限一次性被打破,民族範圍由黃河中部漸次拓展到長江流域和錢塘江、珠江之地,華夏民族在衝突和融合中伸展成形。其二,傳統的天命理念被顛覆,人們以無畏的勇氣麵對現實、憧憬未來,許多以經邦濟世為主旨的學說紛紛出台麵世,對人們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社會發展都起到了導向作用。影響國人深遠的思想理論也大多產生於這個時期。其三,人們在社會的大動蕩中探索和嚐試新的政治形式,其中有失敗,也有成功,但延續中國數千年的政治體製之雛形形成於這個時期,並靠爭戰年代所顯示出的優勝性而被推向全國。其四,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有一些生活中的正常行為,但發生於當時的許多生活與交往行為,卻被曆史以典故或漢語成語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如“大義滅親”、“伯樂相馬”、“上下其手”、“完璧歸趙”、“毛遂自薦”、“雞鳴狗盜”、“圍魏救趙”等等。發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生活行為被烙印在民族文化的深層,長久地影響民族的心靈和思維模式,這是不奇怪的,因為這是民族心理和人們的思維方式走向成熟並基本定型的時期。
中國的民族史、思想史、政治史和文化史都在春秋戰國時代奠其基,該時代在時勢呼喚下湧現出的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改革家、謀略家,都以自己的努力影響了社會的進程,他們各有短長、輝光相映,構成了一派千秋不滅、群星燦爛的悠遠蒼穹。評點他們各自在天下變局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富有特征的文化人格,對於當代人了解中國的民族心理,把握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認清其中的優長和短缺,都是極有現實意義和文化警示意義的。
《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竹書紀年》等史籍以及《韓非子》、《呂氏春秋》、《說苑》、《新序》等子書都對春秋戰國的曆史事件有所記載和敘述,是認識該時代不可替代的資料,但它們都是從特定側麵,在對一個人物或若幹事件的記述中表達曆史,有些記述則過於簡單。對春秋戰國五百五十多年曆史試圖作全景式描述的是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該書把見之於典籍的零散史料串聯和拚接起來,成功地編織了一個史料詳盡、次序縝密、前後照應的東周曆史大觀,雖然連綴過程中夾雜有一些文學家的想像,但作為一種“本質上的合理”演繹,作為曆史文化的衍生和積澱物,也不失其自身特定的文化價值。我以為,從曆史和文化的角度來考察,馮夢龍氏的該著作是中國最優秀的曆史文化小說之一。對一般讀者而言,係統了解春秋戰國的政治發展史,從《東周列國誌》開始是最好的方法;即使是在該領域從事某方麵研究的專家,亦可由此獲得對春秋戰國政治文化發展過程的係統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