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210|H:140|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07/5/1635239634139322039371250804547.jpg]]]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嚐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fei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是唐朝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長幹行》,其中的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等詞彙膾炙人口,詩歌傳遍了大江南北。現在我們聽到的吟唱這首詩的卻是一群小孩,他們現在正在草叢中追逐嬉戲。旁邊一個青衫老者,微微搖頭的看著這群小孩,也難怪他搖頭,一群7、8歲的孩子怎麼會懂得詩歌裏麵的意思呢?不過是小孩子剛剛學到一首詩歌,忍不住想在大人麵前炫耀一番而已。
“咳,繼續上課。”青衫老者覺得孩子們遊戲的時間差不多了,於是又把孩子們召喚回課堂。說是課堂,其實是一個可以遮雨的茅草屋。
“下麵我們學習一首詩。大家先聽我念一遍。”看著孩子們全部坐定以後。青衫老者開始吟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然後就聽到青衫老者從漢朝李廣開始講起,聲音鏗鏘,一直到解釋完這首詩。,言罷,已是淚滿衣衫。
茅草屋後,一個布衫老者和一個大漢站在那裏,隻聽得大漢說:“先生講得真好。滿叔,怎麼我朝就沒有……”
青衫老者從哪裏來的,整個村子的人都不知道,但是這並不妨礙滿村的人喜歡他。自古以來就是“文章教爾曹,天子重英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唐朝太宗開始的科舉取士更是把讀書人捧到了天上去,更何況自太祖陳橋兵變以來,對於讀書人的追捧到達了頂點,皇帝們都知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所以也樂意讓讀書人的地位高過其他。要不也不會有當年柳永博得的“白衣卿相”了。
且說滿叔轉背朝村子走去,一邊走一邊說,“叫你莫談國事,讓邊軍聽到了,又是一場禍事。”
“邊軍,邊軍,邊軍除了去北邊抓幾頭羊回來還能做什麼?契丹人打草穀的時候怎麼就看不到邊軍。滿叔。”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走吧,馬駒子,去村口喝兩口吧。”兩人來到村口的酒肆,叫上四角酒,一碟花生米,慢慢的喝了起來。
酒肆不大,僅擺了4張桌子,想來平常大致就是做做村裏的一點生意。掌櫃的做在櫃台邊,腳邊放著一付拐杖,誰要酒或者什麼其他的什麼,他就拄著拐杖給人送東西來。
“王瘸子,先生讓打一葫蘆酒,可不許摻水。這個是先生要的。”遠遠的傳來一群孩子的喊聲,不過聲音竟然十分的整齊,想來已經是喊多了喊貫喊熟了。被喚做馬駒子的大漢站了起來,衝著一群小孩嚷道:“瘸子是你們喊得的麽?回頭讓你們家大人揍死你們不可。”又轉頭對著瘸子說,“三哥,你也該給孩子們講講你當年的事情。這麼叫著多難聽。這也怪我以前不知道。”
“幾個小兔崽子,都回來不準走,”但看到一群小孩子都跑過來,然後磨蹭到滿叔和馬駒子的桌子邊,聲音什麼雜亂,“滿爺爺您也在?”“馬駒叔,我們下次不會喊了。”……
馬駒看到大家圍了攏來,就說道“王三哥是為了我們村子才這個樣子的啊!那年打草穀……”
“不要說了。葫蘆給我。先生還等著酒喝呢!”王三拿過孩子們手中的葫蘆,慢慢走到酒壇邊,把葫蘆灌滿,再交給孩子們。然後又回去做在櫃台邊。馬駒也沒有繼續說下去。
孩子們看到沒有故事可以聽,有禮貌的還對著這裏輩分最高的滿叔打個招呼,接著就全部一哄而散了。
7、8歲的孩子都需要幹活,對於這群孩子來說,下午的時間就是放羊的時間,一個個把自家的羊群趕出來,大家彙合在一起,趕進一片草場,又準備開始一天完不膩的遊戲。
“三伢子,你就是一個契丹狗。”
“對,三伢子是契丹狗,你滾出去。以後不準再和我們一起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