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明心(1 / 1)

“你是何人,竟敢在此胡言”。慧明有些惱怒道。

“我是誰,嘿嘿,我是為你解惑的人啊,”林煥笑道。

慧明怒道:“為我解惑,不知你有何本事?”

隻見林煥走了幾步,一臉悲戚,故作高深的道:“哎,世人多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說罷,不待慧明回答,又猛喝道:“你等執著於外物,執著於內我,豈不聞萬法皆空”?

話音剛落,人群中猛的一靜,都在思索林煥的話。

明淨方丈心下大驚,林煥這幾句話深得禪宗要職,就是他也不敢說有此悟性,能悟的如此之理。料想明遠方丈也不會有此悟性。

於是轉頭便問明遠方丈:“這人好高的悟性,師弟可知這人是誰,”

卻見明遠方丈也是一臉驚訝:“這是山下的一個貧困書生,這幾天我請他在寺裏抄寫經書,也不知他有如此悟性,莫不是從經書裏悟得?”

慧明見林煥說的精微高深,心下大驚,但卻有不甘認輸,便又開口道:“你說風未動,幡未動,是心動,那心是何物?”

林煥見慧明有又問,而且問的很刁鑽古怪,便思慮了起來,

禪宗講明心見性,首先要明心,那心是什麼,大家都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但卻說不出來,這個問題可謂是禪宗第一之問啊。明遠方丈與明淨方丈和其他諸人都等著林煥的回答,希望能有驚喜出現,但卻又覺得不太可能。

過了半晌,隻見林煥笑說道:“心是什麼?嗬嗬,所謂心者,並不是指我們胸膛裏的這一塊肉團,而是我們對所遇之境所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下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林煥話音剛落,其他人尚在品味其中經意,卻見明遠方丈和明淨方丈相視一眼,明遠方丈對明淨點了點了頭,

明淨方丈從座中站起,朝林煥打了句佛號,便開口問答:“阿彌陀佛,林施主佛法高深,老僧甚是佩服,隻是不知這集起為心該如何解釋?”

林煥見是方丈大師,忙朝方丈施了一禮,道:”小子見過方丈大師,小子哪裏懂什麼佛法,隻是抄經過程中有了一點感悟,讓大師見笑了。“

明遠方丈道:“林施主悟性極高,短短幾日就對佛法有了如此之深的領悟,老衲自愧不如,還請林施主為眾人解

惑。”

林煥見方丈大師神情真摯,不似作偽,便朝四方做了一禮,道:“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簡單來說,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麵鏡子,外麵的事物落到我們的心裏變成了影子,外麵的事物不停的變換,投射的影子也不停的變換,而我們大多數人隻看到了影子,卻忽略了鏡子。”

林煥說罷,對明遠方丈作禮道:讓方丈大師見笑了”

明遠方丈打了句佛號道:“阿彌陀佛,老僧恬為方丈,林施主對佛法的領悟可比老衲高多了!”。

“這人是誰啊,把老方長都說服了,真厲害啊,”

“你不知道,這就是林家的公子,被稱為草包的林煥啊”

“哦,原來是他啊,看著不像啊,不是說他不學無術,腹內空空嗎,怎的有如此悟性?”

“我也在奇怪呢,據說上次他在中秋詩會還做了幾首詩,連知府大人都稱讚不已呢”

人群中有人笑聲議論道。

“阿彌陀佛,林施主真乃世間高人,對佛法的領悟比我師兄弟還要高,老衲真是不虛此行啊”

林煥睜眼看那說話之人,原來是蘭若寺的明淨方丈。

這廝怎的出來了,還對我如此客氣,不會是見我勝了他徒弟心有不甘,想要與我為難吧,嘿嘿,事到如今,我也不能退了,隻有硬著頭皮上了,哼,

想道這裏,林煥便道:“敢問這位大師法號,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