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聽不真切,讓肖綺婉寫在紙上講給她聽。肖綺婉聽聲潑墨,揮毫成詩,對老夫人說:“學士以詩讚歎這葡萄美酒名揚天下,醇香之美早為世人所知,不必重提,但又讚它色氣俱美,酒汁細膩而又諧和不混,與蜀中所出的鵝黃美酒一樣聲譽大振。據此筆鋒一轉又引出江南的名酒,采取新的釀酒工藝,使本來有名的洞庭春色這種酒,更加聞名於世。”
老夫人聽了嘖嘖稱讚:“學士見物吟詩,一連寫出各地的名酒,足見才思敏捷,廣聞多見,實在是了不起啊!”老夫人說完將一塊魚肉夾給紀曉嵐,紀曉嵐細細品味,一字一句地吟道:凱渡河魚八尺長,分明風味似鱘鰉。
西秦隻解紅羊鮓,特乞倉公製膾方。
老夫人聽後仍然不解其意,又令肖綺婉展紙書寫。此時的肖綺婉似醉非醉,胸臆濤湧,情緒昂揚,趁興揮筆,以狂草寫出的詩大有動勢之感,仿佛是個男子大手筆的深厚沉穩、龍筋鶴骨的書法大作,使人觀後,頓生氣吞長虹的氣魄與偉勢。紀曉嵐十分欣賞,連連稱讚:“好書法,筆走龍蛇,動若鳳舞,實在是不亞於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
老夫人觀後也頻頻頷首,稱讚自己的侄女大有長進,她說:“這字寫得真好看、真有勁,好像每個字都能飛起來。”
接著老夫人又讓肖綺婉解釋詩意,肖綺婉說:“這來自凱渡河的新疆魚體長八尺,十分龐大,它的魚味如同出自江河與大海之中的碩大鱘鰉魚。烏魯木齊一帶隻會理解並懂得醃製羊肉,而不知更好的食魚技藝,希望倉大使施出烹製此魚的絕技,公開造福於民。”
老夫人頓悟地點點頭,說:“學士為何對這種魚知道的這樣清楚,又懂醃肉之法,更知烹魚的倉大使?”
紀曉嵐輕鬆而有興味地說:“我到這裏,不僅看了有關新疆物產與民俗的書,而且親臨街市,訪問販魚的商人,了解醃肉的方法,觀看了倉大使姚煥烹魚的技術,因而了如指掌,賦詩自然水到渠成。”
老夫人誇他:“你真是個有心人呐!”紀曉嵐剛想開口說話,忽覺肩頭沉重,扭頭一看,肖綺婉竟然醉倒在他的身旁,腦袋斜倚在他的肩頭,令他心頭一熱。
紀曉嵐趕緊把肖綺婉扶回她的臥室,放到床上,給她蓋好被子,讓她安然歇息。他看著她嫣紅的臉龐,不忍離去,便坐在一旁看起屈原的《天問》。
過了不久,忽聽得肖綺婉在夢中說道:“你別怕,你別因為自己是流犯就離開我,我不會連累你,我永遠跟隨你……”
紀曉嵐放下書,近前一看,隻見她麵頰有淚,便輕輕地給她擦掉,又低下頭,十分愛戀地吻了她一口,心中暗忖:“好一朵美麗的睡蓮啊!”
等她安穩地睡實了,他才放心地離開她,辭別了老夫人,踏著清冷的月光,走回自己的家。
從此以後,紀曉嵐隔三見五去到老夫人的家裏與肖綺婉談詩寫詩,說古論今,撫琴弈棋,觀賞她潑墨繪畫,倆人相互勉勵,切磋探討,眼界大開,無論詩品抑或學問,俱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月之後,他們已是情深意切,難舍難分。
終於有一天,他們暗結伉儷。
根據當時的規定,遣犯流放異地,不得任意納妾。紀曉嵐本有妻室,也不敢隨意張揚。肖綺婉考慮到紀曉嵐的處境和前程,不想讓他授人以柄,引火燒身,便決定不公開行婚慶大禮,也不公開以夫婦而論,仍舊分居,暗中連理,以盡人歡。
對此,辦事大臣和同知哈文雖也聽說,但也充耳不聞,予以庇護。他們都覺得他倆是一對才子佳人,隻有玉成美事方覺心安,至於其他概不過問,裝作根本不知。
不知不覺已是春暖花開,綠樹吐葉。辦事大臣決定給紀曉嵐重建住宅,讓同知哈文領他去選定宅地。
這一天,風和日麗,紀曉嵐和哈文來到烏魯木齊城北高地(即今日的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所在地),鳥瞰全城,所有的景致曆曆在目。紀曉嵐眺望南北東西,發現城西靠近城牆有一片綠樹蔥鬱的空地,似有墨染成蜃之感,他認為那裏是一塊風水寶地,便決定到那裏一看。
他同哈文到此地觀看,那片林木十分茂盛,雜草叢生,蟲吟鳥鳴,一渠流水穿林而過流向城外,煞是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