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拜別故土(1 / 1)

六、拜別故土

洪川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去尼姑庵練功了,有時早上拾糞還是依依不舍地在四周轉上一圈。慧雲大師的言傳身教,音容笑貌總是常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

光陰似箭,轉眼第二年中秋節就要到了,這時小洪川的心裏就像打翻的五味瓶似的,不知啥滋味。他知道這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次選擇。他有幾分激動,也有幾分傷感,更多的還是擔心。激動的是馬上又能和慧雲大師見麵,又可以聆聽她的教誨,學習武功;傷悲的是他就要離開他的媽媽和親人以及生他養他的故鄉;特別是他就要拜別幫助過他,教過他武功,關心他情同父子的三叔、師父。無論如何,這些都讓他難以割舍。更讓他擔心的是,媽媽和三叔是否答應他走。如果答應了,他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不知道東南西北,如何能找到師父。師父找到了,今後又會怎麼樣。這一切一切都讓年幼的小洪川心裏十分糾結,但他思來想去,最後還是下定決心要把這事告訴媽媽和師父。

那是一個不平凡的中秋節前夜,小郢牛村家家忙著接姑娘過團圓節。小洪川的兩位姐姐、姐夫也都被接到家中。母親也正忙著過節的飯菜,可隻覺得小四子有些不對勁,常常心不在焉的。果然不出所料,等到掌燈時分,小四子把媽媽拉到一邊坐下,又叫來了姐姐姐夫,說有事要說。李氏媽媽有些莫名其妙,覺得孩子從來沒有這樣正兒八經地跟她說過話,就趕忙問是什麼事。小洪川這才把幾年前如何去長臨拾糞,如何遇到慧雲大師,如何拜大師為師,跟大師學武,又是如何跟大師相約的事,細說了一遍。李氏媽媽和在旁的姐姐們一聽都懵了。這是件大事呀,我們都是沒有見過世麵的人,如何做得了主呢,大家一商量,還是問三叔去。

於是,李氏媽媽帶著小洪川,三步並作二步來到三叔家。三叔正在廳堂練功,一見他們母子二人慌慌張張的樣子,連忙收功讓座,一邊問:“嫂子這麼晚了,有什麼事嗎?”李氏媽媽就把小洪川的事情前後說了一遍。隻見三叔一邊抽煙一邊笑著說:“嫂子,這是好事呀,是雄鷹就要在藍天上翱翔,是海燕就要去大海中搏擊風浪。想我當年拜師學藝,哪有這麼好的機會。他的事我都知道了。”說著走到房間裏,取出兩塊大洋,交給李氏媽媽說:“嫂子,讓他去吧。”又對小洪川說:“小四子,這兩塊大洋,你隨身帶著是救急而不是就難。記著,不到萬不得已,你最好不要用它。”李氏媽媽感激萬分,連忙命小洪川跪下磕頭,一來感謝師父教誨之恩,二來就此拜別師父。小洪川跪在地上,流著淚說:“師父,我已和媽媽說好了,隻要師傅答應了,今晚我就動身。師父多保重。師父對我家的恩情,徒兒當永記不忘!”牛三教師起身,拉起小洪川哈哈大笑說:“好的!去吧!男兒有誌,誌在四方。你的功底不錯,日後,不管功成與否,記住要為國家為百姓做好事,絕不能做壞事,懂嗎?”小洪川連連點頭,這才依依不舍揮淚告別了三叔。

回到家中,母親和兩位姐姐又幫他準備兩套換洗衣服。媽媽把兩塊大洋逢到貼身內衣裏,把家裏僅有的幾個銅板塞在小洪川的口袋裏,又千叮嚀萬囑咐路上小心,如果找不到師父就趕緊回家。一家人不免哭哭啼啼的送了好幾裏路,小洪川拉著媽媽的手,囑咐媽媽、姐姐一定要保重好身體,這才流著淚依依不舍上路了。

小洪川走了。這是他第一次告別親人、故土走了。踏著月光,神不知鬼不覺地走了,走他人生的一條新路去了。那是一八八四年農曆八月十三日,一個月朗星稀的金秋的夜晚。他是那樣悄悄地走的,可誰又能想到,多少年後,他真能身懷絕技悄悄地回來呢!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