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千裏江山圖(2 / 2)

雖然——

他一直輸。

但是——

讓李寒山賞析千裏江山圖,也是他心裏所想。

宋振華把千裏江山圖遞給李寒山。

李寒山接過千裏江山圖。

開始——

千裏江山圖——

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

開首高山之巔直入雲霄,其後丘陵連綿,崇山峻嶺,移步換景,漸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畫家筆下應運而生,從前景山巒村居起勢。

隔岸畫群峰秀起,兩翼伸展漸緩,與起勢的山巒遙遙相對,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巒左下方一橫跨江麵的大橋,並與下一組景物相銜接。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

處處可見著白衣的隱士,且走且停,似在賦詩似在作曲,繼續前行。

又是一座橋,此橋雖跨度不大,卻在橋上修建涼亭。

繼續向前便臨江了。

遠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猶如仙境。

登岸後,懸崖山路九曲盤旋通向深處的庭院。

山間瀑布,掛掛濺瀉,複流大江。

從高遠至深遠之景,引人入勝。

山巒平緩處是一座宏偉的跨江大橋。

第二段——

美景的跨江大橋蔚為壯觀,木質結構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間建有宮殿式的兩層樓閣。

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

群峰參差節奏頻率明顯加強,緊接著峰勢向左回旋。

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瓊島把氣勢伸展開去,然後畫近景山巒和江渚漁村與瓊島相連接。

與此相連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題詩山中村莊座座古樸的小橋,帶有涼亭的橋。

簇擁著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際,達到高潮。

翻過高山,走過山穀,再爬上高山可見一處平原,村落房屋錯落有致。

平原邊的懸崖頗具險勢,但另一麵的高山又給了村莊無比安全感。

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並不能通往下一處,返回原來的小路且賞且行。

舟在水中,可見隔水兩山遙相呼應,似是隔著銀河的牛郎織女。

雖盡力向對方傾斜著,卻難以碰觸。

岸上一片綠色的平地生機盎然,岸邊星星點點的漁船,似乎傳來了漁翁的吆喝。

翻山越嶺跋涉,才站到巔峰之下。雖有攀登之情,卻難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

一轉前段的曲折緊張,節奏平緩,瞬間消除緊張氣氛。

畫中一小島,島下平鋪著漁村,漁舟點點,使開起之勢下轉,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畫近景坡岸與之相連接,起到轉接作用。

卷左尾部畫突起的秀峰,其勢向上伸過江麵和遠山,結住了開起之勢,並總結全卷。

千裏江山圖——

畫麵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

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

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

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

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千裏江山圖——

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裏程。

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

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

千裏江山圖——

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

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

綠水青山。

金山銀山。

千裏江山圖——

華夏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何為——

華夏十大傳世名畫。

洛神賦圖。

清明上河圖。

富春山居圖。

漢宮春曉圖。

百駿圖。

步輦圖。

唐宮仕女圖。

五牛圖。

韓熙載夜宴圖。

千裏江山圖。

此為——

華夏十大傳世名畫!

華夏美術史的豐碑!

華夏文明的巨著!

流動的曆史、無聲的樂章!

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

用色彩記錄了華夏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和橫亙萬裏的錦繡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