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評語

因為他曆史小說的寫作極為出色。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

頒獎詞

C·D奧·威爾森

產生豐碩、充沛文學的民族,必有生活富裕、精力昂揚的人民,這是可以確定的;因為貧瘠的土壤中開不出絢麗的文明之花。但每個國家總有少數幾個足以表現該民族精神的天才;他們把民族的特性讓世人認知。他們珍愛民族以往的曆史,這樣做是為了增強全民對未來的冀望。他們的才思深植於過去的土壤,正如巴伯利(Baubls)的橡樹深植於立陶宛(Lthuan)的沙漠裏一般,但其枝椏則搖曳在今曰的風雨中。瑞典學院將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就頒給這樣一位象征全民族文學及文化結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亨利克·顯克維支先生。很榮幸他今天也出席了。

顯克維支生於1846年。年輕時期的作品《炭筆速寫》(Szkceweglem,1877)流露他對社會上遭受壓迫及財產被剝奪的民眾的深切同情。早期其他作品至今一般人還經常提起的是:《音樂家揚各》(Jankonmzykant,1879),是一部感人之作;《守燈塔的人》(Latamk,1882),有優異的描寫。短篇小說《韃靼監獄》(Newolatatars—ka,1880),已露出他以後在曆史小說傑出表現的端倪,但還不很成功,直到他著名的三部曲出現,他才真正發揮他的才力。三部曲是指《火與劍》(Ognemmeczem,1884)、《大洪水》(Potap,1886—87)及《牧羊神烏洛狄約斯基》(PanWolodyjowsk1888—89)。第一部敘述1648至49年韃靼人支援哥薩克人起兵的故事;第二部是關於波蘭對抗查理斯·高斯塔夫的大戰;第三部是描寫波蘭對土耳其之戰中,波蘭士兵英勇守衛康明尼克要塞而不幸失陷的故事。

《火與劍》故事開展至撒拉茲(Sbaraz)包圍戰,不屈的鬥士維希尼歐艾基(JeremWsnoweck)內心的交戰達到最高潮。維希尼歐;基足智多謀,但內心始終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夠格去篡奪總統的統率權。最後他終於克服自己的野心。順便一提的是,三部曲中作者分別描述了撒拉茲、雷斯度喬瓦及康明尼克三次包圍戰,但每次表現手法不同,絕無重複。

〈大洪水〉包括許多令讀者難以忘懷的動人情節。卡密西亞(Kamca),小說開頭是一位與國王對立、無法無天的人;然而在他所愛的一個貴婦的熏染下,他重又贏得別人的愛戴,並維護法紀,立下一連串優異的功勳。奧蘭卡,宗教信仰深篤、性格堅毅不屈、忠貞愛國,是顯克維支塑造的美德兼備的女性之一。這篇故事裏即使是反派角色都是可愛的。例如羅傑威爾(JamwzRadzwll)親王,為人陰鬱,自視甚高,率眾叛國,顯克維支生動地描寫他在宴席上誘唆軍官背叛波蘭的場景。他振振有辭、慷慨激昂,甚至使人感到一種美。一位英國評論家曾經指出:顯克維支運用精妙的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王子內心的爭辯,及他如何狡詐地使自己相信他的叛國是為了波蘭的正義。後來不堪這種長期的蓄意自我蒙騙,王子終於悔恨而死。即使在不能信賴、放蕩的保格斯勞親王身上,也依稀可以找到吸引人的勇敢、文雅及欣然無憂的氣質。顯克維支太了解人性,因而不會生硬地、規格化地把人類劃分為正派、反派兩種。

顯克維支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他決不漠視自己同胞的缺點;相反地他毫無保留地指點出來,而對敵人的能力及勇氣則給予公正的評價。像以色列古代的先知般他把真理揭示給國人。他在曆史小說的大場麵上,借著主要人物之口,譴責波蘭人過度要求個人自由。他說一個人太過自由就會放縱不羈,也就不願為大眾的公利而犧牲個人的小利。他指斥在上者爭權奪利,罔顧國家的迫切需要。然而顯克維支終歸是個愛國分子,他把波蘭民族勇敢的騎士精神發揚光大。波蘭從前是基督教國家對抗土耳其人及韃靼人的堅固堡壘,顯克維支要強調的就是這種精神。這種非常客觀的描寫充分顯示了顯克維支的智慧,也代表了他的曆史觀。身為一個優秀的波蘭人,他當然反對查理斯·高斯塔夫侵犯波蘭,但他仍然極詳盡生動地描繪了查理斯王個人非凡的勇氣,對瑞典軍隊的嚴守紀律及團結精神也頗有美辭。

一般人認為《牧羊神烏洛狄約斯基》是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這種觀點我們很難苟同。烏洛狄約斯基的妻子芭夏,從一身兼具蛇、虎兩重性格的韃靼人阿基亞處逃脫,光看這一段精彩的情節,以及這位既美且勇的軍人之妻,就已經夠了。準備與堡壘同歸於盡的烏洛狄約斯基,和他妻子訣別的那一幕,淒美又動人。三部曲中最後這一部不乏這類高雅純潔人物的描寫。當勝利的土耳其軍隊重重包圍住康明尼克堡壘時,救援的物資已經用罄,悲慘的命運已經迫在眉睫。八月裏的某一個夜晚,這對夫婦終於在用門壁圍成的龕裏麵相會。他安慰她,提醒她過去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並告訴她死亡隻是由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如果他們之中有一個先到了另一個世界,那隻是為了等另一個人。這段情節生動而有魅力。作者寫來雖不落於情緒化,但其中所流露的真誠與純情,卻令人讀來衷心感動,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