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劍法〈下〉(1 / 1)

“第四式,攻其不備。此式本無招式,其意在攻敵之必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式劍意,一字記之曰‘智’。

“第五式,仁者無敵。此式在於威懾,劍意為‘仁’,以湛盧劍使用更見其效。”

“怎麽這幾式如此簡單,都是些基本劍式?”柳青雲感到招式過於簡單,遂問道。

“《春秋劍法》重意不重式,所謂大道至簡。”阿秋答道。

“大道至簡,我儒門也講究道?”

“此道非彼道,並非指道家,而是指宇宙自然,天地萬物中恒久永存的‘道’,汝是道,佛是道,道是道,魔妖亦是道,日月星辰,你,我,也是道,凡是存在的,都是道。

“我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不是道家的‘太上忘情’,不是佛門的‘慈悲無我’,亦不同於魔門的‘殺戮’,中庸之道在於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以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我明白了,中庸之道便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隻有使人性達到了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製天下的大綱,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柳青雲說道。

“孺子可教也。”阿秋笑道。

“柳青雲,出列。”陳教官喊道。柳青雲不知道出了什麽事,,神識歸位,出列站好。

“柳青雲,我教軍體拳,你為什麽不學?”陳教官大聲道。

“教官,對不起,我一時出神。”柳青雲說道,剛才光顧著和阿秋聊天。

“出神,我看你是瞧不起軍體拳。”陳教官想找事兒,說道。

“教官,我沒這個意思。”柳青雲辯解道。

“沒有,沒有你為什麽不學?”顯然,陳教官並不想放過他。

靠,這人沒事找事,柳青雲生氣了,不要忘了,他現在是位修真者,修士的脾性都不是很好,不過,還是忍了。故柳青雲又道:“我說了剛才出神。”

“出神,你沒是出什麽神?“陳教官仍不肯罷休。

媽的,給臉不要臉,柳青雲發怒了,臉色變青,冷然道:“你想怎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