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人未盡,杯莫停(3 / 3)

眼看著往生蠱鑽入自己的體內,李禹臉上緩緩浮現出一絲痛苦之色,能明顯感覺到天魔解體在失去作用。

李兆眯著眼睛,看著老二身上的生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散,李兆已然沒有放鬆警惕。

但突然,李兆覺得有些異樣,隻見李禹突然朝他露出笑容,而這笑容完全不符合常理,沒有殺意也沒有憤怒。

他這是在主動...求死?

隨著生機消散,李禹就像是斷線的風箏,直挺挺的從空中墜落。

李禹朝著李兆的方向微微張口,他說了什麼,無人知道,而李兆則是露出詫異的神色,卻沒有任何動作。

眼看著自家主公隕落,王玄策所率領的大軍一時間更加士氣大弱,反觀炎黃軍和虎賁軍則是勢如破竹。

敗局已定,沒人料到,最後竟然是這樣的結局...但也沒人覺得李禹是失敗是偶然...

對方囤積了百萬大軍,召集中原所有大宗師,麵對這樣的對手,輸了,似乎也是正常的...

南唐198年,歲末,大唐二皇子李禹聯合西方四大帝國來犯中原,於玉龍關外與武陽王所率領的炎黃軍大戰,此戰,李禹與四大帝國大敗,四大帝國敗退而走,李禹身死當場...

關於這一戰更多的細節,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未曾經曆過這一戰的人也隻當是一件陳年舊事,頂多是記得,這場戰役超過兩百萬兵力,乃是大唐自開國以來最為巔峰的一場戰役...

四大帝國此戰死傷二十萬兵力,如果不是韓信為了減少不必要損失,其實完全可以將這四十萬大軍全部吞掉。

至於那八名大宗師級別的強者,隻有三人逃走...而這三人能逃走的主要原因是,老爺子覺得對方太菜,菜得懶得動手殺...

這件事情傳回西方之後,四大帝國的皇帝同時震驚,任誰也沒想到會出現這樣慘烈的結果。

至於是否要報複大唐,這件事情四大帝國都達成了一致的觀點,那就是...盡量不要去招惹這條東方的巨龍,得不償失啊...

尤其是逃回去的一名黑衣大主教,直接將張太清當成了世間最恐怖的魔鬼,還給張太清畫了幅畫像一直流傳,據說千年之後的教廷博物館裏,還掛著一張名為太清的魔鬼畫像...不過畫上之人,看起來隻是一個普通的東方老道士。

王玄策在李禹身死之後,帶著殘兵敗將再次重逢,最後被嶽飛斬落於馬背,一代名將死於戰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至於曲清歌,自然是被老爺子特殊關照,當差抹殺,沒有給曲清歌留下一絲的逃命間隙 。

至此,和道宗一樣傳承了千年的水月洞天,就此失去了傳承,隻是後來又聽說,在開州的某個山上又冒出來幾個號稱水月洞天的傳人,不過真假與否,誰也不知道,也沒人去關心。

東方聞人還是一如既往的腳底抹油,好像這家夥一開始就做好了逃跑的準備,在張太清露麵之後,這家夥就消失不見了,根本就沒有要與張太清為敵的打算。

這場殘局戰事,持續了半日之後,李禹麾下的大軍便被全部鎮壓,這些人原本就都是大唐人,在失去主帥和主公之後,也沒了繼續戰鬥下去的理由。

李兆按照一開始考慮,將這些人都遣散,對於眼下的大唐來說,其實並不缺少兵力,而是缺少勞動力,這大幾十萬的士還鄉之後,倒是能提供不少的勞動力,不過這些人皆是被登記在冊,以防日後出現其他麻煩事。

炎黃軍中,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士兵將鐵戈扛在肩上,臉上滿是血漬和硝煙的痕跡。

“班長,打完了嗎?”

中年男人將手中的長刀放下,有氣無力的笑了笑:“打完了,你小子這次殺了四個敵軍,等著領功吧,等回老家後,就讓媒婆給你張羅一個媳婦。”

至此,玉龍關這一場盛況空前的戰役落下帷幕...而這場戰役,僅僅隻持續了一日而已...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臨安皇城已經成為南唐舊都,而南唐亦是複名為大唐,定都於北平。

西涼覆滅在六年前,在處理完老二之後,李兆便是開始著手西涼的事情。

畢竟不管太後老媽如何在西涼權傾朝野,也不可能當真讓大唐兵不血刃的將西涼推翻。

如此一來便是隻得是徐徐圖之,其一便是不斷通過西涼朝廷內鬥消耗國力,呂扶搖扶持了七位宰相,之後便故意將朝政的把控鬆懈,如此一來,七位宰相之間的派係鬥爭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三大上柱國,其實早已名存實亡,隻剩下察可親王一脈,畢竟察可親王一脈於呂扶搖有恩有情。

在權衡再三之後,呂扶搖以屯兵大後方,以備日後與大唐開戰留下退路為由,讓察可親王一脈率涼莽鐵騎出關外建城。

西涼國內的大軍則是由一個名為李景隆的男人出任,此人曾經老三麾下的將領,李兆可是深知此人的本事。

用了不少手段,才讓李景隆輾轉來到西涼,又陰差陽錯的讓李景隆施展出才華被呂扶搖看重。

另外還讓李景隆帶兵與大唐交戰幾次,故意裝作被李景隆擊潰的模樣,讓李景隆順理成章的成為西涼的兵馬大將軍。

此後的數年,西涼的國力不斷衰弱,而大唐則是如日中天的越發強盛,此消彼長的態勢已經是打破了對峙的平衡。

南唐206年,由鎮北侯嶽飛率兵七十萬北方討伐西涼,西涼朝廷此時卻連軍餉的問題都無法解決。

在戰事危急關頭,隻能是強行湊出五十萬大軍抵禦大唐來犯,而率軍之人正是李景隆。

李景隆也確實沒有辜負李兆對他那麼高的期望,五十萬大軍隻堅持了不到三個月便被打得支離破碎。

而後大唐大軍直達長安城下,雖然消息傳到關外的察可一脈耳中,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半月時間未到,長安城便陷落,所有西涼皇室宗親以及勳貴都被俘虜下獄。

此後嶽飛便是分兵五路,以長安城為中心,四個月內將西涼全部收入麾下,至此,持續了數百年西涼王朝名存實亡。

而嶽飛能如此輕易將西涼收複,其實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王守仁,王守仁在西涼這些年,幾乎達成了統領西涼天下讀書人的偉大壯舉。

再加上七個宰相內鬥,導致民間民不聊生,其實早就有不少人盼著西涼朝廷翻船,畢竟西涼建國的時間並不長,西涼國內的百姓其實對於西涼朝廷,並沒有那麼根深蒂固的忠君報國思想。

那一日大明宮的火光衝天,所有人都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傳聞,這把火是武穆太後點燃的,而大唐朝廷則是宣布,武穆太後呂扶搖死於大明宮之中,屍骨無存...

關外的察可親王一脈聽聞此事後,便是當即率領涼莽鐵騎南下入關,但此時的關外早已囤積了三大營的大軍再次駐守,在察可烈金連續數月的攻城之後,因為涼莽鐵騎損傷過大,隻得是铩羽而歸。

之後西涼那位小郡主在關外建立了臨時的西涼朝廷,自號武穆,稱西涼女帝。

不得不說這個小郡主在經受了李兆的熏陶之後,其手段和謀略完全不輸自己那位死去的皇兄,隻是大局已定,不管完顏玲瓏再如何厲害,也不可能再積攢足夠的力量反攻中原。

如果不是呂扶搖攔著,恐怕李明乾已經下旨讓韓信或是徐達,率兵出關將察可親王一脈給滅了。

呂扶搖這些年來則是一直住在北平皇宮內,被李明乾封為皇後,不過改換了一個名字,名為沈幼楚,正是上一世的名字。

至於王莽這家夥,則是被李明乾封為異姓王爺,因為平定了西便的大遼王朝,因此封為平西王。

王莽麾下的虎賁軍則是全部歸順於朝廷,依然由高仙芝統領,而劉伯溫則是接替蘇文璋成為新一任的戶部尚書。

大遼、金夏、西蜀、西涼,四國盡歸大唐,現在的大唐領土更是超過了曾經的鼎盛時期,其國力也是如日中天,後世稱這個時期為盛世大唐。

統一中原之後,李明乾便是重新定下國號,弘武,弘武元年下旨於北平修建皇城。

弘武三年,李明乾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為大唐之祖製國策,遷都北平,長安改換稱西京,而臨安則是改名臨京。

北平,太平院,這是按照臨安城的太平院一比一複刻的福地,小到石階的高度都是一模一樣。

一個少年從府外走進來,府中的下人和丫鬟都恭敬的稱呼一聲太孫殿下。

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十七歲,距離冠禮成年還有三年的時間,李明乾在幾年前便是宣布過,隻待自己的皇太孫成年之時,便是自己退位之日。

不過到時候退位之後,到底是李世民繼位皇帝,還是武陽王繼位皇帝,這就沒人猜得到。

一個身姿婀娜的女人穿著一件涼快寬大的袍子,睡眼惺鬆的從廊道上走過,看了一眼李世民,隨意的開口道:“大兒子回來了?”

這個女人便是曾經西南黎族的聖女,黎幽...在玉龍關那一戰過後,黎幽便是跟著李兆回了臨安城,然後說什麼都要賴著不走,還說自己已經完成了李兆的要求,變成一個可以發光的女人...

而這所謂的發光的女人,就是因為黎幽練成了黎族一門傳承自上古的蠱術,祖巫經...據說這門蠱術自傳承下來便無人能練成,恐怕連黎族的祖宗們都想不到,後世練成這門絕學的人,竟然是為了倒追男人才練成了,原因則是因為祖巫經裏有一門秘術,可以讓修煉者的身體在夜晚發出皓月般的清輝...

黎幽表示:你就說窩算不算發光就完事兒了...

李兆表示:我就是隨便說說,你居然真的能發光?女施主牛逼...

後來在秦思思和澹台白秋的勸說下,李兆才將黎幽也娶進了王府,對此,黎族自然是十分高興,畢竟黎幽嫁進大唐皇室,無疑是對黎族的一種保護。

“三媽媽,您還是多穿兩件衣裳啊。”

李世民無可奈何的苦笑著搖搖頭。

李世民從小便是跟著黎幽學了不少的黎族手段,對於自己這位三媽媽,李世民還是有很深的感情。

穿過後院,李世民便來到府中的靜心齋,這裏是李兆讓人修建的學堂。

不僅是李兆的後來四個孩子,很多大臣宗親的子弟都會在此處讀書上課。

而教授他們學問的先生,則是李兆那四個徒弟,這四人中,郭嘉和房玄齡已經入了內閣,而王守仁和徐賓也成為了六部的尚書,當朝大員。

今日上課的人便是郭嘉,李世民透過窗戶往裏看,隻見郭嘉正在訓斥兩個小男孩。

其中一個是魏國公的孫子,另一個則是李兆的三兒子,是李兆與澹台白秋所生,名叫李世元。

“上課偷吃,此乃不尊師長,你們去祖師爺的畫像前麵壁思過!”

兩個小男孩低著頭看似愧疚,實際上則是在悄悄的偷笑。

走到祖師爺的畫像前,而這祖師爺正是李兆的畫像,如今的新學已經成為大唐的中流砥柱,李兆則是被新學門人擁護為祖師爺。

“唉,世元要是有你一半聽話就好了。”

“白秋妹妹說的哪裏話,這小子小時候不也像個猴子一樣嗎。”

李世民當即轉過身,隻見兩位美婦人穿著華麗的繡服站在身後,正是秦思思和澹台白秋。

李世民連忙拱手道:“見過母親,見過二媽媽。”

澹台白秋打趣道:“姐姐說得是,世民小時候確實也是這個樣子,不過現在倒是穩重了許多,有個皇太孫的樣子了。”

秦思思眼下已經接替了李兆的頭銜,被大唐的商賈稱為女財神,而李兆也將麾下的產業,包括阿裏商行城建公司等事情都交給了秦思思打理,畢竟李某人還是更習慣當一個甩手掌櫃。

而澹台白秋則是在四年前突破了武道宗師的瓶頸,成為了繼李兆之第二年輕的劍道大宗師。

秦思思轉身看向廊道外的院子,絮絮的白雪落下,很快便是滿目的銀裝素裹。

“今年的雪倒是來得早一些,南方估計也快了...”

澹台白秋挽起秦思思的胳膊,笑著道:“姐姐,幽兒妹妹說今日一起出門去逛街,咱們還是快去收拾一下吧。”

秦思思點頭道:“既如此,便是先去香易居買點糕點吧。”

“還是姐姐懂我。”

澹台白秋笑著回頭朝李世民挑挑眉:“小猴子,待會兒給你帶蛋糕回來。”

李世民恭敬的拱拱手,目送兩人離去,剛準備往自己院子而去,一道清風從身後徐過。

李世民都沒回頭看,便是開口道:“父王,您既然回來了,為何又偷偷摸摸的。”

身著一襲黑色龍紋袍子的李兆出現在李世民身後,此時的李兆已經不負年輕時的灑脫模樣,眉宇之間都多了幾分厚重感,不過這張笑臉依然是未曾變化。

站在李兆身旁拎著酒葫蘆的,自然就是天下唯一的指法大宗師,顧廷芳。

“世民啊,你爹這是在外麵拈花惹草,害怕見你那三位媽媽呢。”

李兆隨即朝顧廷芳翻了個白眼:“顧前輩,謹言慎行啊。”

接著又朝李世民說道:“大人的事,你小孩子家家的別管,走,陪老爹去見個人。”

李兆根本就不給李世民說什麼的機會,抬手抓住李世民的胳膊,一步跨出,三個人便消失在廊道上。

正在畫像前麵壁思過的李世元突然抬起頭看向窗外。

一旁的徐鵬舉小聲說道:“你看啥呢?”

李世元小心翼翼的回道:“我感覺我父王回來了...”

北平城外的官道上,一輛馬車朝著南方緩緩而行,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將頭探出車窗向後看了一眼。

目光之中盡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深意,接著又搖搖頭,示意車夫繼續趕路。

“閣老,李兆來給您送行。”

車夫立馬將馬車停住,神情駭人的看著突然冒出來的男人,聽到李兆二字,更是被嚇得魂不附體。

“閣...老...武陽王來了...”

謝東陽推開馬車門,咳嗽了兩聲,皺著眉頭道:“來了就來了,如此大驚小怪作甚...”

接著便裹著狐裘從馬車上下來,看著眼前的李兆,謝東陽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似乎會想起第一次見到李兆的場景,那時候陛下因為要召見李兆,還將他這個內閣首輔給冷落在養心殿外麵,自己還頭一次被陛下嗬斥了。

當初的李兆還是被天下人嘲諷為天下第一紈絝皇子,而如今,誰人不說一句武陽王賢明。

“閣老為大唐殫精竭慮一輩子,為何走得如此悄無聲,就算讓六部官員前來送行,也是應該的。”

謝東陽笑著擺擺手,身上早已沒了當初統領滿朝百官的霸氣,隻剩下垂垂老矣的遲暮之色。

“王爺能來送老夫,對老夫而言,已然是勝過萬千了。”

李兆朝顧廷芳伸出手,將酒葫蘆拿過來,又出懷裏掏出兩個杯子,將酒水道路杯子裏,有用內力將杯中的酒一下子溫熱。

“閣老,我敬您一杯。”

謝東陽可以說是南唐之後最一位致仕回鄉的兩朝元老,雖然謝東陽此前與李兆多有嫌隙和矛盾,但時至今日也不過是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李兆也是發自內心尊重這位內閣首輔,如果沒有謝東陽,必然也沒有如今大唐的盛世。

謝東陽接過李兆手中的酒杯,看著被子出神了片刻,接著仰起頭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好酒,好一個大唐盛世啊...”

說話間,謝東陽的渾濁的眼睛裏便是轉動著淚光,哽咽著朝李兆點點頭。

又看向一旁的李世民,開口道:“太孫殿下,日後當要成為一位為國為民的好皇帝啊。”

李世民連忙拱手道:“世民必將把閣老的話記在心頭。”

謝東陽滿意的點點頭,其實謝東陽對於這位皇太孫的看重更在李兆之上。

說完便是轉過身,直接登上馬車。

“王爺,老夫此生無愧於大唐,無愧於陛下,可否擔得起首輔二字?”

還不待李兆回答,謝東陽已經吩咐車夫出行,白茫茫的官道之上,馬車的蹤影漸行漸遠。

李兆淡然的望著謝東陽離去的方向,突然開口,以武道真意加持,聲音響徹天際。

“誰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風雪送一人!”

“首輔當如謝東陽!”

謝東陽倚靠在馬車內,老淚早已是濕透了袖口,接著便發出釋懷的笑聲,數十載的功過與否皆在風雪之中留給後人評說。

李世民轉身朝李兆說道:“父王,閣老一走,這大唐老一輩的官員便是走完了。”

其實李世民並不是第一次與李兆來送行,此前不管是史遷也好,還是蘇文璋也好,李兆皆是帶著李世民前來送行。

在李兆看來,這些人是大唐的肱骨,也配得上他來送行。

李兆伸手在李世民的腦袋上突然敲了一下。

“小子,別管其他的,要是你敢給我鬧出一個玄武門之變,老子把你屁股打開花。”

對於自己父王突如其的這段莫名其妙的話語,李世民滿臉都寫著問好。

啥是玄武門之變?為什麼又要打我的屁股?

......

北平城中一座小酒館,風雪落下,不少人都此處歇息,喝一杯熱茶或是酒水暖暖身子。

一個說書先生坐在長桌前,手裏拿著一枚醒目,抬起手便在桌案上一砸。

“砰!”

“上回書說到,武陽王隻身赴西北平定武勳四家...今天咱們說說更早的事情...”

“那時武陽王還是大唐九皇子,因為豢養私兵之事,被陛下從嘉水縣召入臨安皇城...”

小酒館裏不斷的發出感歎聲和疑惑的聲,風雪逐漸大了起來,依稀間還能聽見說書的聲音。

人未盡,杯莫停...書說下回,咱們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