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仲卿乃郎。入水捉 蜞為戲。偶仆水中。家人救出。少頃大熱呻吟。諸小兒醫以鎮驚清熱合成丸散與服二日。遂至昏迷不醒。胸高三寸。頸軟頭往側倒。氣已垂絕。萬無生理。再四求餘往視。診其脈。止似蛛絲。過指全無。以湯二茶匙。滴入口中。微有吞意。謂之曰。吾從來不懼外症之重。但脈已無根。不可救矣。一趙姓醫曰。鼻如煙煤。肺氣已絕。縱有神丹。不可複活。餘曰。此兒受症。
何至此極。主人及客俱請稍遠。待吾一人獨坐。靜籌其故。良久曰。得之矣。其父且驚且喜。醫者願聞其說。餘曰。驚風一症。乃前人鑿空妄譚。後之小兒受其害者。不知幾千百億兆。昔與餘鄉幼科爭論。殊無證據。後見方中行先生傷寒條辨後。附痙書一冊。顓言其事。始知昔賢先得我心。於道為不孤。如此症因驚而得。其實跌仆水中。感冷濕之氣。為外感發熱之病。其食物在胃中者。因而不化。當比夾食傷寒例。用五積散治之。醫者不明。以金石寒冷藥。鎮墜外邪。深入髒腑。神識因而不清。其食停胃中者。得寒涼而不運。所進之藥。皆在胃口之上。不能透入。轉積轉多。以致胸高而突。宜以理中藥。運轉前藥。倘得症減脈出。然後從傷寒門用藥。尚有生理。醫者曰。鼻如煙煤。肺氣已絕。而用理中。得毋重其絕乎。餘曰。所以獨坐沉思者。正為此耳。蓋煙煤不過大腸燥結之征。若果肺絕。當汗出大喘。何得身熱無汗。又何得胸高而氣不逼。且鼻準有微潤耶。此餘之所以望其有生也。於是煎理中湯一盞與服。灌入喉中。大啖一口。果然從前二日所受之藥。一齊俱出。胸突頓平。頸亦稍硬。但脈仍不出。人亦不蘇。餘曰。其事已驗。即是轉機。此為食之未動。關竅堵塞之故。再灌前藥些少。熱已漸退。症複降序。乃從傷寒下例。以玄明粉一味化水。連灌三次。以開其大腸之燥結。是夜下黑糞甚多。次早忽言一聲雲。我要酒吃。此後尚不知人事。以生津藥頻灌。一日而蘇。胡卣臣先生曰。驚風一症。小兒生死大關。孰知其為外感耶。習幼科者。才虛心領會此案。便可免乎殃咎。若駭為異說。則造孽無極矣。
門人問曰。驚風一證。雖不見於古典。然相傳幾千百年。吾師雖辟其謬。頑鈍輩尚不能無疑。請明辨之。以開聾 。答曰。
此問亦不可少。吾為子輩大破其惑。因以破天下後世之惑。蓋小兒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髒腑血脈。俱未充長。陽則有餘。陰則不足。不比七尺之軀。陰陽交盛也。惟陰不足陽有餘。故身內易至於生熱。熱盛則生痰生風生驚。亦所恒有。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熱痰風驚。則後人不炫。因四字不便立名。乃節去二字。以驚字領頭。風字煞尾。後人不解。遂以為奇特之病也。且謂此病有八候。以其頭搖手勁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腳攣急也。而立目邪心亂搐搦之名。以其脊強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張之名。相傳既久。不知其妄造。遇見此等證出。無不以為奇特。而不知小兒之腠理未密。易於感冒風寒。風寒中人。
必先中入太陽經。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入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中。是以病則筋脈牽強。
因筋脈牽強。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張。種種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藥。鎮墜外邪。深入髒腑。千中千死。萬中萬死。間有體堅證輕得愈者。又詫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顓門。雖日殺數兒。不自知其罪矣。百年之內。千裏之遠。出一二明哲。終不能一一盡剖疑關。如方書中有雲。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此等胡言。
竟出自高明。偏足為驚風之說樹幟。曾不思小兒不耐傷寒。初傳太陽一經。早已身強汗多。筋脈牽動。人事昏沉。勢已極於本經。湯藥亂投。死亡接踵。何繇見其傳經解散耶。此所以誤言小兒無傷寒也。不知小兒易於外感。易於發熱。傷寒為獨多。世所妄稱為驚風者。即是也。小兒傷寒。要在三日內即愈為貴。若待經盡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剛痙無汗。柔痙有汗。小兒剛痙少。柔痙多。世醫見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
往往以慢驚風為名。而用參 術附等藥。閉其腠理。熱邪不得外越。亦為大害。但比金石藥為差減耳。所以凡治小兒之熱。但當徹其出表。不當固其入裏也。仲景原有桂枝法。若舍而不用。從事東垣內傷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