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論楊季蘅風廢之證並答門人四問(1 / 2)

季蘅翁稟豐軀偉。望七之齡。神采不衰。近得半身不遂之證。已二年矣。病發左半。口往右 。昏厥遺溺。初服參術頗當。為黠醫簧以左半屬血。不宜補氣之說。幾致大壞。雲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稍得向安。

然概從溫補。未盡病情也。診得脈體。軟滑中時帶勁疾。蓋痰與風雜合之證。痰為主。風為標也。又熱與寒雜合之證。熱為主。寒為標也。平時手冷如冰。故痰動易至於厥。然厥已複蘇。蘇已嘔去其痰。眠食自若。雖冬月亦能耐寒。無取重 複絮。可知寒為外顯之假寒。而熱為內蘊之真熱。既有內蘊之熱。自蒸脾濕為痰。久久阻塞竅隧。而衛氣不周。外風易入。加以房幃不節。精氣內虛。與風相召。是以雜合而成是證耳。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此其間有微細曲折。非隻溫補一端所能盡者。何也。

治雜合之病。必須用雜合之藥。而隨時令以盡無窮之變。即如冬月嚴寒用事。身內之熱。為外寒所束。不得從皮膚外泄。勢必深入筋骨為害矣。故用薑附以暫撤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泄。若時令之熱。與內蘊之熱相合。複助以薑附。三熱交煽。有灼筋腐肉而已。孰是用藥之權衡。可以一端盡耶。或者曰。左半風廢。而察脈辨證。

指為兼痰兼熱似矣。痰者脾濕所生。寄居右畔。是則先宜中右。而何以反中左耶。既已中左。明係左半受病。而何以反治右耶。不知此正病機之最要者。但為丹溪等方書說。病在左血多。病在右氣多。教人如此認證。因而起後人之偏執。至內經則無此說也。內經但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何嚐可偏執哉。況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胃居右。其氣常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肝木主風。脾濕為痰。而風與痰之中人。原不分於左右。但翁恃其體之健。過損精血。是以八八天癸已盡之後。左半先虧。而右半飲食所生之痰。與皮毛所入之風。以漸積於空虛之府。而驟發始覺耳。風脈勁疾。痰脈軟滑。

惟勁疾故病則大筋短縮。即舌筋亦短而蹇於言。小筋弛長。故從左而 於右。從左 右。即可知左畔之小筋。弛而不張也。若小筋能張。則左 矣。凡治一偏之病。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蓋觀樹木之偏枯者。將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治法以參術為君臣。

以附子幹薑為佐使。寒月可恃無恐。以參術為君臣。以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為佐使。而春夏秋三時。

可無熱病之累。然宜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風。久而成癘也。

門人問曰。經文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注解以運氣之司天在泉。而有左間右間為訓。遂令觀者茫然。今先生貼以往還二字。與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地生成之數。春秋自然之運。適相符契矣。但不知往於何始。還於何終。可得聞乎。答曰。微哉問也。天地之道。春氣始於左。而終於右。秋氣始於右。而終於左。夏氣始於上。而終於下。冬氣始於下。而終於上。人身亦然。經雲。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母者五髒相承之母也。又曰。五髒以生克而互乘。如右之肺金。往左而生腎水克肝木。左之心火。往右而生脾土克肺金之類。其往還交織無端。然始於金者。生則終於土。克則終於火。始於火者。生則終於木。克則終於水。此則交織中之次第也。推之十二經。如子時注少陽膽。醜時注厥陰肝之類。亦交織中之次第也。誠建其母推其類。而始終大略睹矣。

又問曰。病機之左右上下。其往還亦有次第乎。答曰。病機往還之次第。不過順傳逆傳兩端。順傳者傳其所生。乃天地自然之運。如春傳夏。夏傳長夏。長夏傳秋。秋傳冬。冬複傳春。原不為病。即病亦輕。逆傳者。傳其所克。病輕者重。重者死矣。如春傳長夏。長夏傳冬。冬傳夏。夏傳秋。秋傳春。非天地自然之運。故為病也。曰經言間傳者生。七傳者死。則間傳為順傳。七傳為逆傳無疑。曰。非也。注難經者。言間傳是順行。隔一位而傳。誤認病機但從右旋左。不從左旋右。皆繇不知左右往還之理。而以訛傳訛。試詰以腎水間一位傳心火。為逆傳之賊邪。則無可置喙矣。故間傳七傳。俱於逆傳中分生死耳。間傳者。心病當逆傳肺。乃不傳肺。而傳肺所逆傳之肝。肺病當逆傳肝。乃不傳肝。而傳肝所逆傳之脾。推之肝病脾病腎病皆然。此則髒腑不受克賊。故可生也。七傳者前六傳已逆周五髒。第七傳重複逆行。如心髒初受病。二傳於肺則肺髒傷。三傳於肝則肝髒傷。四傳脾。五傳腎。六傳仍歸於心。至七傳再入於肺。則肺已先傷。重受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