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3)

風顛和尚確有其人。他是甘肅曆史上很有影響的一位得道高僧。《永登縣誌》載:

風顛和尚(1651一1710年),俗名李福,永登苦水人,農家子,雖娶家室,從不同床。後斷指為僧,名超當,號風顛,師王吒什。佯狂,修行於苦水萱帽山,後奔走四方。據說,度化一豬,馱磚瓦修建萱帽山寺,此山因叫豬馱山。他常為人做好事,善用偈語勸人改惡從善,向病人施回生術,所得謝儀作修橋鋪路和施舍之用,曾監修武勝驛永濟橋。五十九歲時,坐化於西安達摩寺。據傳,康熙賜號“滲金佛”,苦水人稱“李佛”。世行抄本《風顛當禪師言行實錄》記載了他的傳奇性事跡與言論。

流傳於民間的抄本《風顛當禪師言行實錄》(以下簡稱《實錄》)係清末同治六年信士弟子崔懷瑉撰寫。由於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實錄》不可能對風顛和尚的一生事跡收錄齊全。《實錄》對風顛在甘肅和陝西境內的言行記錄較多,而對他在少林寺、五台山、京城及泰山一帶的事跡記錄得十分簡單,尤其對在遙遠的沿海地區及長江流域一些地方的記敘就隻有地名而已。加之人們對當時各州府縣之管轄搞不清楚,因而還把安徽、湖北的一些府縣說成在陝西境內。至於對風顛和尚雲遊的路線,由於當時沒有地圖。更無法說清。“十年浩劫”中,由於第三卷抄本失落難覓,人們今天就隻能看到一、二、四卷約三萬多字的記敘,這又給研究風顛和尚的一生事跡造成很大困難。所幸人心所向,不忘恩澤,風顛和尚的事跡在永登,尤其在苦水人民的口中代代相傳,許多人耳熟能詳,這又為收集風顛的事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筆者乃永登苦水鎮人,關於風顛的傳說自幼就由爺爺奶奶及鄰裏鄉親們不斷注入腦海。“十年浩劫”之前,筆者還曾多次登上豬馱山,親自目睹過當年風顛和尚親手整修過的三寶殿和新修建的十王殿以及後人們為他所修的李佛殿,那精美的塑像、栩栩如生的壁畫至今還清楚地鐫刻在腦海之中。

“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雖然徹底毀滅了豬馱山上的一切,就連樹木也蕩然無存,但是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全國各地的寺廟、古跡如雨後春筍般得以恢複。苦水民眾為了恢複豬馱山昔日的勝景,二十年栽樹不止,修廟不停。豬馱山上的綠化效果為啥那樣好呢?寺廟修了拆,拆了又建,人們的毅力為啥那麼頑強?這是來自人們內心深處一種自發的力量,它緣於人們的一種信仰,是人們對一輩子做好事、從不做壞事的風顛和尚的永久紀念。就好像死後被奉為神明的關羽一樣,他們雖然死了,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由於風顛和尚的思想和精神在群眾的心中是永垂不朽的,所以人們把他當佛供奉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鑒於此種原因,我們決心寫一本書,寫一本完全屬於風顛和尚的書,這也算是對家鄉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吧!

有了著書的想法,我們便認真翻閱、研究、分析《實錄》之內容,並數次深入家鄉民眾中調查座談。雖然民間傳說的版本各異,但《實錄》乃白紙黑字,盡管掛一漏萬,風顛和尚的音容笑貌及性格作派已經躍然紙上。於是,我們根據《實錄》之記載,首先分析出風顛雲遊全國之路線,然後勾勒出了風顛和尚的性格及一生功德,接著根據其性格特點及當地的地域風貌構思出一個個有趣的故事,然後用小說的手法來塑造一代高僧的高大形象。

當初,我們苦苦思索,一個“瘋”和尚,何以能在許多地方的民眾心中成為代代敬仰的“佛爺”呢?縱觀《實錄》和民間傳說,人們不難看出,風顛和尚生前不僅是個癡心修佛、誌在追求大徹大悟的佛學家、哲學家和旅行家,而且還是個名副其實的慈善家、發明家、名醫、勇士和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