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觀金城聯對斥貪 鬧妓院兄妹璧合(1)(1 / 3)

那日清晨,董玉泉早早來到白衣寺尋風顛師父,要陪師父看看蘭州的幾個景點。他們走過城隍廟,向西不遠就進了莊嚴寺。在大雄寶殿內,風顛看到三佛、二弟子、四菩薩的塑像塑得十分生動,衣褶裙帶迎風欲飄。他們轉過佛像身後,欣賞觀音的畫像,隻見所披白衣覆首至足,姿態端莊大方,頭飾華貴,釵鈿花朵密而不亂,瀟灑脫俗,柳枝翠色如新,風顛讚不絕口。董玉泉說:“這莊嚴寺有三絕,師父剛才看了塑絕、畫絕,門口還有‘敕大莊嚴禪院’六個字可謂寫絕。這牌匾是元代李浦光所寫,那觀音像一說為吳道子手跡,一說為元代高手所畫。”風顛說:“這莊嚴寺建於何時?”董玉泉說:“初建於唐代武德年間,興於元、明時代。”

二人參拜佛祖後,便出了西關,行不遠就到一座造型奇特、猶如彩虹一般的木橋。玉泉說:“這橋名叫握橋,又名西津橋,老百姓稱它為臥橋,是明朝永樂年問建造。這條河叫雷壇河,是從阿幹鎮沿著八裏窯、五裏鋪流入黃河的一大支流。此河平時幹涸,但山洪暴發時,真如洪水猛獸一樣,勢不可擋。所以木橋雖小,卻是連通蘭州東西交通的必經之橋。”風顛一邊聽玉泉介紹,一邊仔細觀察握橋構造。

原來橋的西岸埋了十根三丈多高的大圓木,均用石條、石灰、鵝卵石填塞,上邊架一根橫木,其上置挑梁,層層向河中挑出,節節相扣,互握互翹,如彩虹般伸向對岸。然後在圓木上鋪板,形成橋麵,再用木榫接成一體,橋呈弓形,塗以朱漆,極為亮麗,實為一座“虹橋”。風顛讚歎一番,便隨玉泉走進金天觀,拜見鐵壁大師。

那金天觀就在華林山腳下,那天風顛“捉鬼滅狼”下山之時,鐵壁大師就在觀外見過風顛,今見風顛前來拜謁便十分熱情地引風顛到觀內四處參觀。據鐵壁大師講,金天觀始建於漢,唐為雲峰寺,宋為九陽觀,明朝建文二年始建雷壇,百神以次羅列,故名“金天觀”。因廟內供有雷神像,故又名“雷廟”,是道教在蘭州的聖地。

觀內殿閣崇巍,回廊曲折,國槐古柏、蒼鬆翠柳錯雜殿堂前後。中為雷壇,東為壇祠,西為吾祠,西北角有一花園,每年八月初八雷壇廟會期間,遊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常。廟堂上壁畫精湛,令人叫絕。

風顛欣賞一會兒,隨鐵壁道長在雷祖像前拱手作揖,然後辭別道長,回過臥橋沿著雷壇河東岸向北朝黃河邊走去。

師徒二人順河向東而下,不一會兒來到看河樓下,二人信步上樓。原來此樓叫“天然居茶樓”,上麵十分寬闊,有百餘人在樓上一邊品茶,一邊觀看黃河、浮橋和白塔山勝景。

據董玉泉講,這兒也是個三教九流混雜之地。喝茶的人中有達官貴人,有商賈,還有文人墨客,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叫賣瓜子、水煙、糖果和賣唱甚至上樓乞討的。正好一桌客人剛剛離去,二人便占了那張麵北靠窗的茶桌。

望著奔騰不息的河水,看著熙熙攘攘,往來穿梭的人馬,風顛一時高興,突然念出一首詩來:

閑來無事上河樓,觀見河水日夜流;

橋上往來人如梭,追名逐利幾時休?

不料旁邊坐了一桌即將應試的秀才,聽到和尚隨口念詩雖然淺俗,但最後一句卻直奔主題,穿透人心,心中不覺對和尚產生了幾分敬意,遂細聽他二人還說什麼。

隻聽風顛說:“何為金城關?可有典故?”董玉泉說:“蘭州城因兩山夾一河,地形險要,在古代是軍事要地,易守難攻,固若金湯,朝廷在白塔山西半裏路上依山傍水修一關隘取名金城關。這金城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因此在西漢時期就設置了金城郡。唐代詩人岑參曾在《題金城臨河驛樓》詩中寫道:‘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牆。’相傳當年征西大將軍薛平貴騎著紅鬃烈馬去征討西涼國,因地形不熟被玳瓚公主生擒後招為駙馬。但是平貴忠於朝廷,又忘不了王寶釧之恩,便伺機逃脫。玳瓚公主一路緊追,到了金城關前,城上守將放進平貴後急忙拉起吊橋。玳瓚公主無法過關便駐兵徐家灣,後來還在圈溝、馬槽溝一帶屯兵養馬要攻進蘭州,終因久攻不下,揮淚西去。薛平貴過了金城關穿越蘭州城趕赴長安,在五典坡前的寒窯內和苦苦守候十八年,靠挖野菜度日的王三姐相會,傳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風顛又問:“對麵山上白塔何時修造?”董玉泉說:“白塔建於元初。相傳有一位西藏喇嘛專程去京朝見成吉思汗,不幸病故於蘭州。為了紀念這位喇嘛,成吉思汗下令在山頂建起一座白塔,白塔山也因此得名。此塔高五丈多,七層八麵,每麵均有佛像。塔下建寺叫白塔寺。寺中的象皮鼓、青銅鍾、紫荊樹為‘鎮山三寶。站在白塔之巔,可俯瞰金城全貌,望著滔滔東去的黃河,令人心曠神怡。”

忽然臨桌一位張秀才說:“這位仁兄懂得不少典故,你可知黃河為何叫黃河嗎?”董玉泉說:“隻因水中泥沙含量太大,水呈黃色,故名黃河。”張秀才說:“先生差矣,河中有時發洪水呈紅色,或呈黑色,為何不叫紅河或黑河呢?”玉泉語塞。風顛笑著說:“阿彌陀佛!想來施主可能知曉,還請不吝賜教。”張秀才自豪地說:“這裏麵也有一個典故。”

那位張秀才講:遠古時代天下連年大旱,天上有條黃龍不忍百姓受難便偷偷下了一場透雨。玉皇怪黃龍違反天條,於是罰它下凡受苦。龍投人胎,生在一個貧苦人家,因他生得黃皮膚黃頭發黃眼珠,爹媽就給他起名叫黃孩。有一次黃孩為窮人伸張正義,帶頭反對惡霸欺壓百姓,被壞人扔進了這條大河。惡人正在得意地獰笑,誰知黃孩入水立即變成一條黃龍。黃龍擺動龍尾,河水卷起巨浪,一下把壞人全部卷進河中淹死了。黃孩的母親和鄉親們大聲呼喚:“黃孩回來,黃孩回來……”黃龍聽見母親及鄉親們的喊聲,不時留戀地回頭觀看。它每回頭一次,大河就拐一個彎,並且它身後的泥沙就淤起一個夾灘。它先後在大河中回頭十八次,大河中就淤起了十八個夾灘。人們還不斷地高呼,由於喊的人多了,有的人也不知龍的名字究竟叫黃孩,還是叫黃河,喊著喊著大家都把黃孩誤喊做黃河。自那以後,人們就把這條大河叫做黃河,還把十八個夾灘叫做望娘灘。千百年以後,沿河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占據了這個灘,有的人占據了那個灘,於是便出現了今日的崔家灘、馬灘、雁灘、張蘇灘和段家灘等等名字。風顛首先稱讚說:“有道理。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