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趣話氣(二) (2)(1 / 2)

第三章 趣話二十四節氣(二) (2)

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天氣漸涼,日夜溫差增大,空氣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故有“過了白露節,夜寒日裏熱”之說。此時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如《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物候景象為“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此時鴻雁開始南飛避寒,百鳥忙著儲存幹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尤其到了夜間,溫度較低,故古諺雲“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氣候較涼,衣著太少容易著涼感冒。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秋分:晝夜平分。“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時鬥指己,太陽黃經為180°,時值公曆的9月23日前後。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90日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露》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秋分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的時候。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寒露時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時值公曆的10月8日前後。此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所以稱之為寒露。白露後天氣逐漸轉涼,自然界開始見到露水,到了寒露時節,天氣更冷了,露水也增多了,我國有些地區甚至會出現霜凍,古諺雲“霜降天涼露水重,霜降轉寒雪花濃”,“初一飛霜侵損民,重陽無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雨雷聲菜價增”。此時陰天較少,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節氣,素有秋高氣爽之稱。我國南北地區也不同程度地體驗著秋的魅力。一般此時北方地區已呈現深秋景象,秋高氣爽,天氣晴朗,滿山的紅葉、黃葉、綠葉交相輝映,公園裏菊花盛開,一朵朵黃色的菊花爭相鬥豔,渲染著秋的氣氛,讓我們感受秋的美麗與寧靜。南方地區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時,太陽黃經為210°,時值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此時天氣漸冷,開始降霜,故名霜降。霜是近地麵空氣中的水汽受寒在地麵或植物上直接凝結而成的冰晶,色白而結構疏鬆,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霜降往往帶有悲傷的色彩,如《淮南子》說:“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桑也,陰氣所凝,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所以古人常將喪偶的婦女稱為“遺孀”。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最低氣溫可達0℃左右。有詩雲“霜葉紅於二月花”,此時北方經霜的紅葉卻是分外嬌豔,漫山遍野,如火似錦,層林盡染,美麗壯觀。而我國南方地區此時則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季節。立冬:冬季的開始。“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此時鬥指西北,太陽到達黃經225°,時值公曆的11月7日前後。

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此時自然界中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冬眠狀態,以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如人參、鹿茸、狗肉、羊肉等,說是隻有這樣補充身體營養,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古代民間還有立冬看氣象的習俗,通過觀察立冬日的陰晴冷暖,可預測一冬的天氣情況,如諺語雲:“立冬晴,一冬淩(嚴寒意);立冬陰,一冬溫(暖冬意)。”小雪:開始下雪,表示了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鬥指巳,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時鬥指巳,太陽黃經為240°,時值公曆的11月22日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