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繁茂秀麗的夏季(1 / 2)

第十二章 繁茂秀麗的夏季

乾坤運轉,四季輪回,又到了稻花飄香、鳥啼蛙鳴的夏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是古人對夏季自然界萬物狀態的描述,古人認為一年四時季節的更換是陰陽變化的結果。從春到夏,陽氣不斷生長,陰氣則越來越弱。一年十二個月中,夏季的三個月是自然界陽氣最旺、陰氣最弱的時期,陽長陰消達到頂點。此時陽光最盛,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雨水充沛,天氣炎熱,地熱蒸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交合,萬物繁榮茂盛,農作物生長漸旺並達到頂峰,許多植物開花結果,因此夏季是一個萬物繁榮的秀麗季節。夏季,也可分為三段,古人稱之為孟夏、仲夏和季夏。孟夏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四月,公曆5月,《遵生八箋》曰:“孟夏之月,天地始交,萬物並秀。”此時春天剛過,陽氣越來越旺,萬物呈現出旺盛蓬勃的生長趨勢。夏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夏,仲夏又稱毒月,即農曆五月,公曆6月。《遵生八箋》曰:“仲夏之月,萬物以成,天地化生。”此時自然界陽氣旺盛至極,萬物生長更加茂盛。

仲夏包含夏至節氣,夏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與冬至一樣是自然界陰陽轉折時期,這一天陽氣上升至頂點,陽極而生陰,《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意思是說,從夏至這一天以後到立秋的45日,陰氣漸升,陽氣漸降,故又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後白晝漸漸變短,夜晚漸漸變長。季夏是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即農曆六月,公曆7月,《遵生八箋》曰:“季夏之月,發生重濁,養四時,萬物生榮。”此時陰氣漸浸上長,自然界萬物的生長趨勢逐漸向內凝集,植物開始結果,為四時的中間階段,其陰陽之氣的變化影響著其他季節。季夏之時,雖然陰氣呈上升趨勢,但還不十分強大,陽氣隻是從它的頂點開始下降,仍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加上濕氣較盛,濕熱交蒸,熱氣不易散發,故季夏是一年中最悶熱的時期。夏季的氣候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是熱和濕。夏日炎炎,氣溫很高,同時由於我國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因而攜帶大量水汽由海洋進入陸地,故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天降雨量最多,空氣濕度較大。

夏季我國江淮流域以南(簡稱江南地區)還有特殊的氣候特點,其夏季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一般從6月中旬開始,由於受靜止鋒冷暖氣團勢力相當的影響,一般在每年6月上中旬到7月上中旬,出現一段陰沉多雨的時期,此時的天氣氣溫高、濕度大,使人感到特別悶熱,器物容易發黴,民間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又因這段時期正是江南梅子黃熟的時候,故又稱之為梅雨或黃梅雨。現代氣象學上通稱梅雨。梅雨期過,進入七、八月的盛夏時期,我國民間把一年內最熱的日子分為三個時段,稱作“三伏”。這時天氣受副熱帶高壓控製,晴熱高溫,酷暑炎炎。伏,指隱伏起來,指這個時候陰氣被陽氣所迫,藏伏起來;伏,也可理解為躲避盛暑,伏閉不出的意思,古人認為在三伏天白天應閉戶不出門,以免發生中暑等病。一般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或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日。人生於天地之間,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整體。人一方麵從大自然中吸取氧氣、水和各種營養物質來充養自身,另一方麵還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也毫無例外地影響著人體的生理變化。

夏季陽氣盛,氣溫高,自然界陽升至極,人體內的陽氣也非常充盛,並運行暢達於外,此時氣血也趨於體表。《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意思即是說夏季陽氣旺盛,天氣炎熱,人體氣血暢通易行。此表現於脈象上,即“夏應中矩”,“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夏季人體氣血充盛,溢於體表,好似自然界萬物生長茂盛,故脈象應合於矩之象洪大方正,充實而有力,偏於浮淺,觸之即得,來勢較盛,且上下起伏明顯。現代研究發現,夏季人體血液循環及脈象變化,主要與夏季氣溫高、氣壓低的氣候特點有關,當外界環境氣溫升高,氣壓偏低時,人體體表血管因外界阻力減弱,溫度升高而擴張,血流量增加,流速加快,再加上此時皮膚肌肉鬆弛,脈象就呈現浮大。當外界氣溫達到35℃時,淺靜脈開始擴張,心率加快,血液循環加速。當外界氣溫達到38℃時,心髒輸出比平時多60%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由於體表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增加,此時內髒血管則相對收縮,血流相對減少,功能相對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