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秋季宜少辛增酸
八、豐滿嫩甜話螃蟹
“秋風響,蟹腳癢”。農曆九十月份,秋風陣陣,傲菊金黃,正是河蟹大量上市的時候。唐人盧純說:“四方之味,當許含黃伯(即螃蟹)第一。”蟹乃食中珍味,素有“螃蟹上桌百味淡”,“一盤蟹,頂桌菜”的民諺。螃蟹不僅味道鮮美誘人,而且營養頗豐。蟹肉中含有十分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遊離氨基酸等,可食部分每100g含水80g,蛋白質14g,脂肪2.5g,糖類0.7g,鈣141mg,磷191mg,鐵0.8mg,維生素A 230u,硫胺素0.01mg,維生素B2 0.51mg,煙酸2.1mg。多種遊離氨基酸中穀氨酸、甘氨酸、組氮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也十分豐富。食之,有助於人體營養成分的吸收。中醫認為螃蟹性味鹹、寒,有小毒,入肝、胃經。其功效是養筋益氣、理胃消食、散諸熱、通經絡、解結散血。螃蟹可治胸中邪氣,鬱結瘀血,筋骨傷折,喎斜麵腫,煮酒食之治產後肚腹痛,惡露不下,蟹殼治漆瘡。《本草經疏》曰:“跌打損傷,血熱瘀滯者宜之。
”因而螃蟹適宜跌打損傷、筋斷骨碎、瘀血腫痛、產婦胎盤殘留、孕婦臨產陣縮無力、胎兒遲遲不下者食用,尤以蟹爪為好。《本草綱目》曰:“蟹爪下死胎。”因螃蟹性寒,平素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腹痛隱隱、風寒感冒未愈、宿患風疾者禁食。《本草衍義》:“此物極動風,體有風疾人,不可食。”《本草經疏》曰:“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鹹不宜服。”螃蟹還可能引起異性蛋白過敏反應,故皮膚過敏、頑固性皮膚瘙癢疾患之人及患有癤瘡癰腫及濕疹、皮炎、癬證等症者,皆以不食為好,以免病情惡化。由於蟹肉有清熱、散血之功,其爪有破血、消積、墮胎之效。因而月經過多、痛經、懷孕婦女忌食螃蟹,尤忌食蟹爪。”螃蟹性鹹寒,又是食腐動物,所以吃時必蘸薑末醋汁,不宜單食螃蟹,因為薑性溫,有散寒之功,醋不僅調味去腥,且有殺滅細菌微生物的作用。蟹易動風,故不易冷食,民間雖有生食螃蟹活食蝦的說法,但這是不可取的。據報道如果是生食、醃食或醉食螃蟹,可能會感染肺吸蟲病。肺吸蟲一旦入肺,會引起咳嗽甚至咯血。
生食螃蟹,還可能會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體會發生感染性中毒,表現為腸道發炎、水腫及充血等症狀。《本草綱目》雲:“蟹不可同柿及荊芥食,發霍亂,動風。”《本經逢原》中說:蟹“能續斷筋,去殼用黃,搗爛微炒納入瘡中,筋即連也。可知其功不獨散而能和血矣。凡物久赤者皆熱,惟蟹與柿性寒,所以二物不宜同食,令人泄瀉發瘕。”蟹肥正是柿熟時,有些人食了蟹之後又去食柿子,結果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是因為柿子中的鞣酸與蟹肉中的蛋白質相遇,形成凝塊凝積於胃中,使人出現不適。死螃蟹和不新鮮變質的螃蟹要忌食。因為螃蟹喜食動物屍體等腐爛性物質,故其胃腸中常帶致病細菌和有毒物質,一旦螃蟹死後,這些病菌會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細菌還會產生毒素。另外,螃蟹體內還含有較多的組氨酸,組氨酸易分解,可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的組胺和類組胺物質。尤其是當螃蟹死後,組氨酸分解更迅速,隨著螃蟹死的時間越長,體內積累的組胺越多,若人們食用了這樣的螃蟹就會引起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