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冬季進補調養
九、冬季飲水助健康
不少人認為,寒冷的冬季不像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很少,可以少飲或不飲水,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水是人體含量(約占75%)最多的組成成分,具有多種不可替代的功能。水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營養素,能促進和參與體內物質代謝,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協助物質運輸,既是體內運輸營養物質的載體,又是排泄代謝廢物的媒介;保持組織器官的形態,調節人體體溫,是各組織係統的濕潤劑。雖然從表麵上看冬天人體出汗少,但組織液通過皮膚蒸發,成年人一日也要失去約600ml水分,因這種蒸發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故也稱“無感蒸發”。人在呼吸時也會失水,雙肺在攝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時必須保持表麵的濕潤,每日僅此一項就可消耗掉約500ml水。加上排便失水,一日中人體排出的水分約在2 500ml,而人們平均每日從食物中獲得約1 000ml的水,蛋白質、糖類、脂肪等新陳代謝可供給約300ml代謝水。其餘的1 200ml水必須靠飲用白開水、飲料、湯水等來補充,才能保證體內的水分平衡。
研究表明,冬季人體隻要損耗5%的水分而未及時補充,皮膚就會皺縮,肌肉也會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物滯留,人便會感到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甚至還會誘發更為嚴重的疾病。因此,為了保證體內水平衡,冬季也應多飲水。成年人冬日水量至少達到1 200ml。氣候幹燥,烤火及使用電熱毯、空調、暖氣等,都會導致失水,還應適當增加飲水量。一般來說,飲水時間、飲水量與健康是密切相關的。科學的方法是清晨起床後一次性飲水約500ml,此時是一日中人體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時候,飲水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特別是對預防老年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等有好處。因為人的血液黏度高,血流就緩慢,人體組織獲得的營養和氧就少,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出現血液凝集塊,造成血管栓塞,從而引起心肌梗死和腦中風等一係列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起床後先飲一定量的水,可有效稀釋血液、降低血液濃度。同時還能清洗口腔和食管殘留物發酵後產生的口臭。
下午3:00前後,即午飯和晚飯的中間時段再飲500ml水,一方麵可起到降低血液黏稠度,另一方麵人的胃腸內壁有許多微細絨毛,黏附著許多食物碎渣和廢物,一次性喝一定量的水可有效衝洗這些汙物,起到減少消化係統疾病發生的作用,還能幫助治療消化不良、便秘、神經衰弱、痔瘡等疾病。晚上9:00前後,即晚飯與睡眠中間時段再飲300~500ml,對晚上睡眠和清晨大便排泄有幫助。其餘時間,可根據自身情況陸續再喝500~1 500ml的水不等。也有資料介紹,飲水的最佳時段為飯前30分鍾和飯後1小時,人們可根據自身情況作調節。另外冬季飲水還應注意以下幾個誤區。一是不知道主動喝水,等到口渴時再喝。有人認為不渴就不用喝水,其實,人體內細胞不斷進行代謝、排除廢物、散發熱量都會損失水分,因此保持人體每日水分攝入與排出平衡十分必要。當飲水不足時,身體內缺水程度嚴重者會引起血循環滲透壓增高,若這時水分補充不及時,細胞內液的水則流向組織間液產生細胞內脫水。要是等到口渴時再喝水,表明體內失水已經嚴重,因此我們應養成隨時主動飲水的習慣。二是把飲料水等同於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