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章 最怪異的蠶(1 / 2)

王教授聽完王同的問題後,張口想說什麼,卻又好像不知該從何說起,略一思考後才緩緩對王同說:“是的,我的確覺得今天這場大雨,很像是有人操縱,就像是上次的那場一樣,但我之所以把兩場大雨聯係在一起,更多是一種直覺。之前我們對如何調動大雨,百思不得其解,但通過剛才那場雨,我好像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說到這裏,王教授停了下來,端起茶杯,微微喝了幾口,仍在思索著什麼似的,由此看來,他對自己發現的線索,好像也沒完全思考清楚。

但大家一聽他這麼說,就更加吃驚了——對於調動大雨,連那個自稱小李父親的人,都不知道其中詳細的秘密,隻知道與一種貓頭鷹相關,但我們這次在北麵的山坡上,卻並沒遇到貓頭鷹啊,既然如此,王教授為何又說他發現了什麼蛛絲馬跡?

“您的意思是說,那種藍色的液滴和大雨有關?”鄭旭忽然說道,王教授微微一愣,好像鄭旭一下子猜中了他的心思,讓他感到有點意外,他有些吃驚地看了看鄭旭,連連點了點頭。

我們就更加糊塗了,難道王教授知道那種液滴是什麼東西?要不他怎麼斷定那種藍色的液滴,與那場大雨有關呢?當我把這個疑問提出來後,王教授卻搖了搖頭說:“我從沒見過這種東西,也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

“既然這樣,您是怎麼知道那個藍色的液滴,和大雨有關呢?難道完全憑直覺?”沒等我說話,胡夢就立即追問道。

王教授又搖了搖頭:“大家都看到了,那個藍色的液滴可以吞食葉子,實際上應該是一種生物,隻是它的形狀特殊,看起來好像一個液滴罷了,但你們可能有一點沒注意到——就是它吞食完葉子後,葉片在它體內先變紅,然後就消失不見了,之後又變成了藍色。這個過程能說明什麼呢?說明它可以把葉子快速分解、消化、然後再完全吸收,能夠如此快分解葉子的生物,史料上倒是有過記載。”

”什麼生物,我怎麼從未聽說過?”,我也是搞考古的,也讀了浩如煙海的史料,但王教授說的這種記載,我卻從沒讀到過,連聽說都沒聽說過,當然,對於曆史和考古,我們的知識無法與王教授相提並論——王教授簡直是一部百科全書,好像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

“是一種蠶”,王教授緩緩地說,“你們也都知道,中國是最早養蠶、並生產絲綢的國家,根據咱們的考古發現,最早的絲綢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也就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中國的絲綢也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之一,這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等,當時中國嚴禁把蠶帶往國外,凡是有私帶蠶蛹著,是要被處死的。

而關於養蠶技術的書,也屬於國家重要機密,隻有一些負責農事的官員,才有資格查閱,但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的一些吳越和中原地區的人,為了躲避戰亂,而渡海去了日本,並把蠶繭還有養蠶的技術,都帶了過去。後來,這些養蠶的技術被輯錄成一本書,名字就叫《養蠶方技》,成書大概是中國的唐代,並且是用漢字寫成,現在這本書還完好的保存著,是日本國寶級文物之一。

在這本書裏,記載了很多關於養蠶的相關知識,其中就提到了一種很奇怪的蠶,叫做 ‘洞蠶’。

這種洞蠶吐出來的蠶絲品質極好,據說可以保存千年而依然能光鮮亮麗,這種蠶絲製成的絲綢,觸感如少女柔嫩細膩的肌膚,男人貼身穿上後,會覺得心搖神蕩,如和美女相擁而眠,並且冬暖夏涼,舒適無比。當然,這種絲綢也極為昂貴,一件這種絲綢製成的內衣,可以價值連城。

除了蠶絲的品質卓絕外,這種洞蠶吐絲速度快、數量多,算是蠶中的極品。

此外,書中還提到這種洞蠶消化葉子的速度非常驚人——當它吞食葉子後,可以看到葉子在它體內瞬間變紅,然後又幾乎能瞬間變成和蠶同樣的顏色——這種現象,和那個藍色的液滴是不是很像?還有,這種蠶的生活特性也很特別。

一般的蠶都可以放在竹筐內人工飼養,但這種蠶卻是 ‘野蠶’,隻能生活在深山中的洞穴裏。並且這種洞穴的洞口必須極小,頂多有碗口大小,因此,為了采集蠶絲,必須用一種身體很小的猴子,這種猴子隻有嬰兒般大小,要經過長久的馴化,才能成功把蠶絲從洞內取出來。

但猴子再經過怎麼訓練,畢竟不如人,它們在采集這種蠶絲時,會對蠶絲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也不能把洞內所有的蠶絲都采集出來,而且,在馴化這種猴子時,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日本的彌生時代,一些人專門高價尋找侏儒,讓其進洞采集這種蠶絲,以至於使當時身材越矮小的侏儒,其身價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