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西廂房裏出來後,又在駝背老頭的帶領下,看了看供奉 ”玲瓏神“的大廳,感到都很一般,包括那個 ”玲瓏神“的塑像,看起來非常粗糙,簡直就像是一個三流工匠的失敗作品,讓那個 “玲瓏神”看起來沒有絲毫的威嚴與恐怖,反而顯得很滑稽,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
因為來這個廟裏的人很少,所以我們邊走邊聊,倒也很方便。在與駝背老頭聊天中,我們才知道,原來小縣城中的 “道法門”的組織,已經提前通知他,會有一幫人來看這個廟的,讓他多多照顧,但沒通知他具體哪天來。
看來這也都是王教授已經提前安排好的。王教授竟然和什麼 “道法門”還有聯係,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看來王教授掌握的資源和秘密,遠超我們之前的想象,這樣一來,我心裏卻有了那種久違的安全感。
但我感到有點意外的是,我們本來準備打聽一下秦明偉的情況,但駝背老頭居然從沒聽說過秦明偉,不過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秦明偉本來就深藏不露,極少人知道他的底細,而這座城市至少有幾十萬人,兩個人之間不認識也很正常。
轉來轉去,就轉到了這座廟的後院——原來這座廟還有一個不大的後院,因為非常隱蔽,所以一般人根本注意不到,由於前麵是高聳的寺廟大廳,其他三麵都是高高的磚牆,更讓後院顯得逼仄而壓抑。
“據說這是一口漢代的古井,井旁的石頭上還刻著些文字,隻是我們不認識這些文字,它們不是篆書、也不是隸書、也不像甲骨文,反正都是些奇怪的文字,好像螞蟻一樣,看起來亂七八糟的,不過聽那個小縣城傳來的消息說,你們都是搞考古的,因此特意囑咐我帶你們多看看古跡,這裏的古跡並不多,這廟、神像,都是幾十年前才重建的,都算不上什麼古跡,唯一這口井,還算的上”,駝背老頭邊走邊給我們介紹著。
一聽是漢代的古井,並且井周圍的石頭上,竟然還有文字,我們頓時來了興致,這對考古人來說,可算是讓人無比興奮的事情,大家便連忙圍過去細看。如果真是漢代的古井,到現在已經曆經了大概兩千多年,按說井口周圍的石頭,應該出現了嚴重的風化,上麵即使有字的話,也很可能早就字跡模糊了。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井口周圍的石頭,幾乎沒有任何風化的跡象,而且上麵刻畫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見,好像剛刻上去不久似的,密密麻麻,小如蠅頭,而且那些字體真的就像是螞蟻一樣,我卻一個字都不認識。
還從未見過這樣的文字,這到底是什麼文字呢?或者也許根本不是一種文字,隻是一種圖案而已。
胡夢是研究銘文的專家,專攻古文字,雖然很年輕,但已經是國內這個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了,她向王同要了一把放大鏡,開始仔細觀察井口上麵的文字。
我還是第一次見胡夢這麼認真過,她好像忘記了我們的存在似的,全神貫注地看著,一會蹲著,一會又趴在地上,看的非常投入,我們也在周圍觀察著,雖然我在腦海中拚命搜索著關於古文字的知識,但仍想不起來在哪裏見過這種文字。
“這口井不是漢朝的,而是秦朝的,這種文字秦朝祭祀時特用的文字,為丞相李斯創製,秦滅亡之後,這種祭祀文字很快就被廢棄了,隻短短使用了幾十年,在文字史上極其獨特。
不過這種文字和那些甲骨文、以及失傳了的古文字不同,李斯在創立這種文字時,特地做了對照表,就是每個這樣的文字,都對應一個篆字,因此,要破解這種螞蟻般的文字並不難,雖然對於這種文字,我隻記住了一部分,但還是大概讀出了一些意思。”
聽鄭旭這麼一說,我們就更加興奮了。秦晴馬上拿出相機,找好角度和光線,開始小心翼翼地拍攝起來。
“太好了,你快說說,上麵是什麼意思?”王教授激動地說。胡夢則皺了皺眉頭,有點困惑地說:“上麵這些文字表達的意思,完全和井沒什麼關係,隻是用華麗的詞語,頌揚一種叫做 ‘中天燭照’的神”。
胡夢說完,為了讓王教授知道是哪四個字,特意拿出紙和筆,把 “中天燭照”四個字寫了出來,遞給了王教授。王教授接過來看著,嘴裏輕輕地念叨著 :“ 中天燭照……中天燭照……中天燭照……”。
忽然,他眼睛一亮,猛地說了句:“我想起來了, ‘中天燭照’是秦朝一盞燈的名字,而這個稱號,是秦始皇親口所封”。
“一盞燈的名字?怎麼可能封一盞為神呢?這也太荒謬了”,張大軍連連搖頭,而旁邊的那個駝背老頭,也跟著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