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在王教授說的這個故事裏,那盞燒了秦始皇宮殿的燈,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 “中天燭照”神燈,但王教授接下來的講述,更讓我們意想不到:“因為漢朝官方的打壓,這件事逐漸銷聲匿跡。可還是有人冒著危險,偷偷地記下來,讓後世知道曾經發生過這件事。
但這件事後來的發展就更加離奇了。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行動——比如,突然下令,要殺掉都城內所有的貓,如果發現誰家養貓,就會治以重罪;還派出一些親信在午夜時分全城搜查,也不知道在找什麼;還在各個路口,擺了祭台,而祭祀用品,竟然是血淋淋的、被剝了皮的貓頭!除了這些,在每個月的月末那天午夜之後,嚴禁各種燈火出現。
朝廷上下都不知道劉邦為何要這麼做,但劉邦卻也絲毫不解釋,以至於激起了很多大臣的強烈反對,他們猛烈抨擊劉邦剛得到天下,就胡作非為,這樣下去的話,漢朝的江山很快就會岌岌可危了,但劉邦卻好像中了魔一樣,仍然一意孤行,就這樣一直折騰了一年多的時間,才逐漸停了下來。但即使最親近的大臣,也不知道劉邦為何會有這些怪異的舉動。
而劉邦的這個秘密,隻有這些事的記錄者知道,至於記錄者本人是誰,不知什麼原因,記錄者自己在文字裏卻並沒細說,隻是暗示,他和劉邦的關係非同尋常,所以才知道這些秘密。
那劉邦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在項羽的身邊,有劉邦的臥底,項羽在秦始皇的宮殿裏經曆,全被臥底報告給了劉邦,尤其是那場詭異的大火,更引起了劉邦的注意,也讓他感到震驚,因為劉邦擔心,秦始皇的詛咒真有那麼靈驗的話,那麼自己奪取了秦始皇的天下後,會不會也受到秦始皇的詛咒、而死無葬身之地呢?甚至他覺得項羽的失敗,也許就是和秦始皇的詛咒有關。
因為項羽一直在各方麵都比他強,但為什麼在最後忽然兵敗如山倒,被他打敗了呢?
不過劉邦這樣想,也很好理解,因為古人都比現代人要迷信的多,他反敗為勝當然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但劉邦覺得項羽之所以失敗,還是 “天意”使然,是冥冥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而這種神秘的力量,可能就是秦始皇的詛咒——秦始皇的詛咒,竟然可以使整個宮殿在大雨之夜燒為灰燼,可見秦始皇的詛咒的念力有多強。
劉邦當然也害怕這種念力。但他卻不敢輕易把這件事告訴朝廷裏的大臣們,因為天下初定,民心本來就不穩,如果這件事流傳出去,恐怕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讓自己的政權受到威脅。
於是,劉邦暗地裏找了一位道行極高的隱士,幫他破解秦始皇那種詛咒。
那位隱士也很有來曆,在劉邦發跡之前,他就斷定劉邦有帝王之相,那時劉邦還是一個小小的亭長而已,而那位隱士就敢冒著禍滅九族的危險這樣說,劉邦在當上皇帝後,自然對這位隱士奉若神靈,想賜給隱士高官厚祿,但卻都被隱士拒絕了。
這就讓劉邦更加感到此人絕非為名利所動的凡人,也更加恭敬。那位隱士聽劉邦講完前因後果,大吃了一驚,他告訴劉邦說,秦始皇身邊有一幫極其可怕的人,才能讓秦始皇的那種詛咒得以實現,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把那些人消滅,否則後患無窮,而消滅那些人的關鍵,就是要把那盞燈找到,然後他就有辦法把那盞燈熄滅,而那盞燈一旦熄滅,那些人就不攻自破,即使他們死不了,其法力也會消失,就對劉邦構不成威脅了。
劉邦采取的、那種種怪異的措施,就是根據隱士的建議,最終目的,就是把那盞燈找到。”
說到這裏,王教授忽然停住了,然後端起茶杯來,慢慢地喝了幾口,看表情他還沉浸在自己講的這個故事裏。
“那後來呢?那盞燈找到了嗎?”我迫不及待地問道。
“那些竹簡上隻記載了這麼多,之後的事情都沒記載,也不知道那盞燈是否找到,這批竹簡,是在一個漢墓中出土的,那個墓除了這批竹簡,以及幾件簡單的陶器外,並發現其他的陪葬品。專家們都覺得,這些記載隻是民間的野史,毫無可信性和真實性可言,可今天看來,也許並非如此”。
“哎呀,真是的,這種記載真吊人胃口,剛到精彩處,卻又嘎然而止,真是掃興。”聽完王教授的回答,王同一臉惋惜而又沮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