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耳朵預防頸椎病
別看小小的耳朵,它上邊聚集了全身各個器官組織的反應點,因此平時多揉揉耳朵對全身健康有益無害。
認識耳朵上的一些反應區對防治頸椎病很有幫助。
找到頸椎在耳朵上的反應區域,通常頸椎不好的人輕輕捏一下就會覺得特別疼,或者覺得特別敏感;使用相同的力道,這個區域會比其他地方疼痛明顯,說明這裏就是問題所在。另外,仔細觸摸頸椎區域,會覺得這裏不太平滑,像是摸到條索狀、結節狀或珠狀等高低不平的狀況,如果患頸椎病時間長或是症狀嚴重的人,仔細觀察這裏還會發現這裏呈點狀的紅暈或是邊緣呈紅色。
如果以上特征你的狀況都符合,那麼你的頸椎十有八九不太好,要加強預防了。通過對耳穴特定區域的刺激可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按揉耳穴頸椎區,開始的時候會比較疼,所以力道要稍微輕一點,慢慢地會覺得痛閾提高了,再把力道加重,最後逐漸將條索、結節揉開,頸椎的不適感也會隨著消失的。注意,耳穴按揉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會看到效果。
泡溫泉防治頸椎病
中醫認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就是風寒濕邪氣痹阻頸部經脈。因此通過泡溫泉以驅除風寒濕邪,從而達到治療頸椎病的作用是可行的。泡溫泉主要有三大好處:一是熱療作用;二是按摩作用;三是藥理作用。
熱療作用溫泉水往往具有較高的溫度,當身體浸泡於泉水中時,水溫可使血管擴張,驅趕身體之寒氣。加上由於肌肉血液循環的加快,達到鬆弛及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按摩作用浸泡於溫泉水中,水中壓力可對沉浸於水內的軀體起按壓作用,有助於頸部靜脈血的回流,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若在水中運動,更可通過水流加大對軀體的按壓作用。另外,因浮力及水壓力的共同作用,可使軀體重量相對減輕,起到了一定的減重保護、舒緩肌肉疲勞的作用。
藥理作用大家都知道,溫泉水包含著豐富的礦物質。有許多礦物質對人體是非常有益的。當肢體浸泡於泉水後,泉水中對人體有益的微小物質會通過皮膚吸收入內,起到強筋壯骨,消炎止痛,防病治病的效果。
教你自製藥酒
酒,中醫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因此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使人易於吸收,而且由於酒具有善行、通血脈之特性,使得中藥的效能直達患處,提高療效。另外,藥物久漬於酒中不易腐壞,便於保存,可以隨時飲用。因此製作藥酒是防治頸椎病的一個好方法。
風傷酊
【原料】上骨片5克,蛤蚧(去頭爪)10克,蘄蛇(去頭)30克,白酒600毫升。
【製法】上藥入酒中浸7天,去渣過濾,貯瓶備用。
【用法】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15天為1個療程,間隔7~10天後繼服第2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自愈。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
資料來源:《浙江中醫雜誌》。
茄皮鹿角酒
【原料】茄皮120克,鹿角霜60克。
【製法】上藥以燒酒適量(約500毫升)浸泡10天。
【用法】去渣過濾,加紅砂糖適量,每日2~3次,適量飲服。
【功效】補肝腎,祛風寒。
【主治】適用於頸椎病之肝腎虧虛者。
資料來源:《中國食療學》。
獨活寄生酒
【原料】獨活30克,桑寄生20克,秦艽30克,防風20克,細辛12克,當歸50克,白芍30克,川芎20克,生地150克,杜仲50克,牛膝15克。
【製法】上藥搗碎置於淨瓶中,用醇酒1.5千克浸泡,密封瓶口。
【用法】經14天後開取,去渣備用。不拘時,隨量飲用。
【功效】益肝腎,補氣血,祛風濕,止痹痛。
【主治】用於治療頸椎病肢體麻木、疼痛。
資料來源:《經驗方》。
牛膝附子酒
【原料】牛膝15克,秦艽15克,天冬15克,薏苡仁5克,獨活10克,細辛10克,製附子10克,巴戟天10克,五加皮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石南葉10克。
【製法】將細辛炙後,上藥共搗細,用1千克清酒浸於淨瓶中,冬天浸10日、春天浸7日、秋天浸5日、夏天浸3日後開封,去渣備用。
【用法】每次服15毫升,漸加至25毫升。每日3次,早、午、晚各服1次。
【功效】散寒祛風,舒筋活血,溫經止痛。
【主治】用於頸椎病手臂麻木不仁、肌肉酸痛。
資料來源:《聖濟總錄》。
烏梢蛇酒
【原料】烏梢蛇1條。
【製法】將蛇置淨瓶中用好酒500克浸3~4日後,即成藥酒。或用烏梢蛇肉1條,用袋盛,將適量酒曲置於缸底,用糯米飯蓋之。
【用法】3~7日酒熟,去渣將酒收貯瓶中,每次服1~2杯,每日3次。
【功效】祛風通絡。
【主治】用治頸椎病肌膚麻木等。
資料來源:《本草綱目》。
龜版酒
【原料】龜版、黃芪各30克,肉桂10克,當歸40克,生地、茯神、熟地、黨參、白術、麥冬、五味子、山茱萸、枸杞、川芎、防風各15克,羌活12克。
【製法】以上各藥研為粗末,放入布袋,浸在44度或60度的白酒內,白酒的量以淹著布袋為宜,封閉半日即可飲用,飲完再用酒浸泡。
【用法】早晚各飲20毫升,1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活血。
【主治】治療頸椎病。
資料來源:《內蒙古中醫藥》。
拔拔罐,祛風寒
中醫經絡理論將人體分為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部分,拔罐法即利用皮部治療疾病,通過刺激皮部,改善經脈、絡脈、經筋的氣血運行,從而起到活血化瘀,解痙止痛的作用。
拔火罐法用罐口直徑為8厘米左右的玻璃或陶瓷火罐在背部的肩井、大椎、天宗、厥陰俞等部位,以酒精閃罐法扣罐、留罐20分鍾,兩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