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四時之氣保護頸椎
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明代著名大醫學家張景嶽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說到四時就不能不說“六氣”。六氣是指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這六種氣候是一年四季氣候消長進退變化中產生出來的,它們雖然各有特點,但又是互相調節的,因為有了這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才有一年溫、熱、涼、寒陰陽變化,所以自然界的氣候可以互相調節,以利萬物的生長發育,並使整個自然界氣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整體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是有規律的。人體也要順應這個規律,才能身體健康,如果違背這個規律,或是破壞了這個動態平衡,則對身體貽害無窮。
如何順應四時呢?春天,正是生發的時節,要多做點伸展性的活動;夏天暑、濕之氣旺盛反而應切忌貪涼;秋冬是收藏的季節,也是人體補養儲備的好時節,抓住這個機會會讓來年的身體精力充沛。要特別提醒的就是:夏季之高溫悶熱天氣並非頸椎病發生的病因,但頸椎病確實在夏季容易誘發,究其原因主要與人們貪涼有關。按照嚴格的頸椎病定義,隻有在頸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出現頸肩臂痛才可稱之為頸椎病,該病的發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而不是偶然出現的。而大多數患者受涼後頸肩部肌肉僵硬、疼痛,就誤以為得了頸椎病,其實這是走入了一種誤區。嚴格地說,屬於中醫的邪氣客於肌表的痹證、西醫的肌筋膜炎。
為什麼夏季裏貪涼會誘發頸椎病呢?按中醫的角度看,“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生理活動應與四季之節氣相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才能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在夏季,天氣炎熱,人體皮膚毛孔(中醫稱為腠理)為適應氣候而張開,“汗出而散”,從而調節體溫。在此狀態下,若過度貪涼,尤其是長時間在空調下生活,則風寒濕邪容易通過張開的毛孔侵入體內,導致經絡受阻,尤其是陽經聚集的頸肩部更容易經絡不通,誘發頸椎病發生。
日常家居生活應如何預防呢?
√要適應大自然,應該保持一定時間在室溫下生活。
√若長時間應用空調,溫度應控製在26℃左右。
√建議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忌油膩。
√適當的功能鍛煉,尤其是那些長時間伏案工作或使用電腦的人們。建議每工作1~2小時後,應起立適當活動,如引頸向上、犀牛望月、旋頸望踵(腳後跟)、與頸項競力等。業餘活動則建議放風箏、遊泳、慢跑、太極拳等。
若已出現頸肩部不適,可嚐試食用葛根薏米粥、薏米赤豆湯、木瓜陳皮粥等,因為葛根具有解肌發表,開腠理,生津止渴之功效,而木瓜具有舒筋活絡,除濕和胃之妙用,服用這些食品可有助於緩解頸肩部不適。
另外,還可嚐試反複用熱毛巾溫敷頸肩部及用溫經通絡之膏藥外敷。若症狀無明顯緩解,建議應前往醫院就診,明確診斷。
食療應對頸椎病
中醫將頸椎病分為三型:
痹痛型筋骨虛寒、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為痹痛型,以上肢竄痛、麻木為特征。
食療方:
√武昌魚1條,加入當歸6克及伸筋草15克同煮,食魚飲湯。
√葛根15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赤小豆20克,粳米30克煮粥服。
眩暈型肝陽上亢、氣血虧虛或痰濕中阻則為眩暈型,以眩暈為特征。
食療方:
√將胡桃肉3個及鮮荷蒂8個搗碎,水煎服。
√蘇子6克,伏龍肝10克煎煮後去渣取汁,與粳米50克煮粥服。
痙症型肝腎虧虛、筋脈失養則為痙症型,以手足拘攣為特征。
食療方:牛肉(或羊肉)50克切成肉丁,同糯米100克放入沙鍋內煮粥,待肉爛粥熟後,加入薑蔥油鹽等調味品服。
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哪一型的頸椎病也沒關係,下麵的食療方選擇多而且還很美味,經常服用對頸椎多多益善。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頸椎病食療——葛根薏仁五加粥
【原料】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
【製法】原料洗淨,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與餘料同放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可加冰糖適量。
【功效】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風寒濕痹阻型頸椎病,頸項強痛。
頸椎病食療——清燉烏蛇
【原料】烏蛇1條,蔥、薑、黃酒、清水適量。
【製法】將烏蛇去皮、內髒,洗淨,切成長5厘米段塊,入沙鍋,加蔥、薑、黃酒、清水。武火煮沸後,文火燉至熟透,再加鹽即成。分次服食。
【功效】祛風通絡。
【主治】頸椎病肢體疼痛麻木者。
頸椎病食療——山丹桃仁粥
【原料】山楂30克,丹參15克,桃仁(去皮)6克,粳米50克。
【製法】將原料洗淨,先煎丹參,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型頸椎病。
頸椎病食療——芎歸蠶蛹粥
【原料】川芎10克,當歸、蠶蛹各15克,粳米50克。
【製法】將原料洗淨,加水適量,先煎川芎、當歸,去渣取汁,再加蠶蛹、粳米,武火熬成粥。
【功效】養血活血。
【主治】氣滯血瘀型頸椎病,體質虛弱者。
注:對蠶蛹過敏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