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能做事不如會做事(2)(2 / 3)

2.多謀善斷的盤算能力

盤算者水平的高低取決於自身的修養,為了提高盤算水平,他要樹立不斷創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思想;要有淵博的知識,不僅要有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和管理學知識,還要努力掌握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如係統論、信息論和控製論等。

二是需要有風險盤算的精神。客觀情況,往往是紛繁複雜的,有一些情況是不可能讓人事先做出百分之百正確判斷的。現實生活中,領導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確定型、風險型的盤算,這就要求領導者有敢想敢幹、敢冒風險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穩,因循守舊。

三是要有當機立斷的盤算魄力。“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盤算是不能一拖再拖的,他需要在有效的時間地點內完成。否則,正確的盤算一旦過了時間就會成為錯誤的方案。

3.善於慧眼識英才

在商品經濟盛行的今天,“知識就是金錢”的觀念已深人人心,而擁有知識的人才自然也就成了無價之寶,因此成大事者一定要有愛才如命,求賢若渴的思想,要有尊重人才的習慣。同時,各級領導者能夠慧眼識英才,才能使自己得到精兵強將,對自己的工作大有益處。中國有句俗語,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大凡成就事業的人,都需要一大批優秀人才的配合與幫助,一起努力,光靠一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發現和培養人才,還要注意不能求全責備,不因小缺點而忽視了其他的才華智慧。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美國南北戰爭時的總統林肯任命格蘭特將軍為總司令,隻看他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能力,並不計較他那嗜酒貪杯的毛病。“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是識別人才的重要原則,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始終恪守任人惟賢的標準。

4.“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指揮能力

成大事者還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就是組織指揮能力,所謂組織指揮能力是指為了獲得理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被管理的客體實行有效管理和控製的能力。它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管理”,即熟悉運用各種組織形式,如集權結構、分權結構、矩陣結構、係統結構等,並善於運用組織的力量協調各方麵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達到動態上的綜合平衡,從而獲得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二是“控製”,即采取有效的控製手段,使被管理的客體(人、事、物)按照領導者的意圖,能依照既定的方向運動前進,並最終取得預期的效果。

成大事者的組織指揮能力,主要表現在用人授權和遙控指揮兩個方麵。一個領導者,能夠合理地使用手下的人才,使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變成自己的手的延伸、腳的延伸、腿的延伸、耳的延伸,甚至是大腦的延伸,那麼這個領導者一定會成為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優秀的領導人才。成大事者,不僅要放手讓手下的各類人才去工作,物盡其用,各盡其職,而且能夠采取有效的控製手段,對他們的行為方向、行為方式和行為效果實行有效的“遙控”,必要時還可以隨時將他們“收回來”。那麼,這個領導者一定會成為一個牢牢控製、支配和駕馭全局的核心人物,在上級領導者和群眾的眼中,他就是一個在本地區、本單位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附力的“內核”。

6.什麼都管,累死你活該

人的身體裏的確潛藏著巨大的潛能,這種潛能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常常會讓人驚訝,但人畢竟是人,不是全能的上帝,那種“事必躬親”的人雖然精神可嘉,可到頭來卻未必有好的結果,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做事應懂得“抓大放小”,懂得輕重緩急,這樣才能把事辦好。

一說到“事必躬親”,我們就會想到《三國演義》中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軍師諸葛亮。這個為了幫助劉備以及劉備的兒子恢複漢室而耗近畢生心血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了使搖搖欲墜的蜀漢政權不至於加速滅亡,可以說做到了“事必躬親”。

可惜的是,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沒有能挽狂瀾於既倒,最後也隻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過,諸葛亮與其說是病死的,倒不如說是累死的,他就是讓“事必躬親”活活地累死了。

所以說,諸葛亮是聰明了一世,也糊塗了一世。他的聰明我們已經熟知,而他的糊塗就在於太相信自己,而沒有將別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沒有充分“放權”。因為你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做老板的或是其他管理人員,也需要“抓大放小”,給你的下屬以充分的發展空間。

人的確有著巨大的潛能,人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但是,人畢竟是人,而不是萬能的上帝。所以,你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識,你也不可能熟練地掌握了天下所有的技藝,你更不可能做完天下所有的事情。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了解了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有各行各業的分工,你也就了解了一個有心計的人要走向成功絕不會僅僅靠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去衝鋒陷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