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追祭

其時清廷康熙皇帝已經大婚,大學士洪承疇已卒,太皇太後即太宗文皇後還在,而明朝諸王和遺臣這時多半殲盡,有未遭擒戮的也埋姓隱名。天下漸覺太平,康熙帝決定給太皇太後大派場地慶祝萬壽。

那一天自然異常熱鬧異常隆重異常豪華,不想太皇太後在登殿受賀時,卻忽然掉下淚來。康熙帝不知太皇太後為什麼事傷心,忙跪在地上再三叩問,這才知道太皇太後見康熙帝給她祝壽,不免撫孫憶子,想起那順治帝棄國,至今沒有消息;並且這位母親於順治帝當年“五台山重會”一言,還牢牢地記著。

當年她曾揩同了八歲的康熙小皇帝,駕臨清涼山。清涼寺中隻有一個癩和尚,閉著一隻眼,歪斜著嘴,渾身的泥垢足有三四寸厚,坐在石階上捫虱。見太皇太後和康熙帝進寺,也不知道迎接行禮。太皇太後問他的話,三句不答兩句,原來他是個半聾。太皇太後問了半晌,也沒問出個頭緒,隻得和康熙帝四處轉了一番,雖然山色如黛,鬆聲盈耳,流水潺潺,卻隻是悵望了一會兒,就掃興而歸。

這時康熙帝忙傳諭旨,命內侍駕起了鑾輦,康熙帝親奉太皇太後駕幸清涼山。

其時正當春初,碧草如茵,桃紅似錦,清涼山麓,濃翠欲滴,花香滿穀。康熙帝和太皇太後的鑾輦一直到了山下,由內侍抬過黃緞繡幔的鳳輿兩乘,太皇太後和康熙帝改乘了鳳輿。兩邊侍衛擁護著上山,至清涼寺前停輿。

這時寺中僧眾稀少,隻有師徒兩人,徒弟就是那年所見的癩頭和尚,還有一個是八十多歲的老僧,須發如銀,狀態龍鍾。見了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隻說了聲阿彌陀佛就退了去。太皇太後同了康熙帝在內外大殿並各處禪室中遊覽了一會,卻並沒有見到傳說中的順治帝和董鄂妃的蹤跡。他們又往山林幽壑,看了些風景。林木蔭翳,修篁夾道。山花欲笑,瀑泉琤琮。

回到山門前,猛見一個黃衣和尚,約有四十歲上下的年紀,紫缽竹杖,朱拂芒鞋,廣額豐頤,目如朗星,見了太皇太後,行了個常禮,問道:“荒山野寺,何幸得太後光臨,敢是來找那出家的菩薩嗎?”太皇太後隨口答道:“正是尋出家的皇帝,和尚可曾知道?”

那和尚笑了笑道:“皇帝怎會出家?出家的哪是皇帝?這裏隻有出家修行的菩薩。”太皇太後道:“什麼叫出家的菩薩?”那和尚大笑了幾聲,把手一指林木深處說道:“瞧!那不是菩薩來了。”

太皇太後和康熙皇帝循著和尚所指的地方瞧去,卻什麼也沒見到,隻有山嵐迷漫,鬆濤盈耳,春風嫋嫋,鳥聲嘰喳。再望窮穀中,雲煙蒼茫,流瀑奔茫,哪裏有什麼人跡。這時那個指路的和尚也早不見了蹤影。

這時侍候的宮人內侍及護駕侍衛都擁滿了一穀,康熙帝怔了半晌,惆悵出穀;到了穀口又徘徊了好一會,不由得嗟歎幾聲。而太皇太後也已淚珠盈睫,倚著一株老鬆悵望良久,才扶著宮女出穀。

直到夕陽西斜,暮鴉歸林,太皇太後還徘徊再三,不忍遽去,還是康熙帝再三勸慰,太皇太後才乘了鳳輿下山。到了山下,仍改乘鑾輦,由內監侍衛蜂擁地護著輦車回宮。太皇太後坐在鑾輦中,一路上還不住地灑著母親的悲傷眼淚。

當時的名士吳梅村特詩一首,什麼“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璧作台。薤露凋殘千裏草,清涼山下六龍來。”以詠康熙帝奉太皇太後到清涼山尋順治帝的事。而“登崖望遠柳絲絲,流水年華晝夜馳。休道禪心歸也未,從今返國終無期。”則是詠順治帝遁跡銷聲的。有曾見董小宛倩影的一個名士則題詩於清涼寺壁上:

嫵媚窈窕氣如蘭,

豆蔻相思意亦歡。

好似漢江神女跡,

相逢隻作畫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