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2)(1 / 3)

“隻會小算計的人,也就是多賺倆錢兒;多賺倆錢兒可以買好吃喝,能買得來出息麼?我希望我的女兒都比我有出息,咱不能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雖然從生意角度來看,她也希望孩子們能選擇有關經營方麵的專業,但孩子們都喜歡文科,她便尊重孩子們的選擇,認為不管學什麼專業,隻要有知識,有出息就成。後來,她有兩個女兒上了師範學校,當了老師,一個上了青年學院畢業後搞了共青團工作。她為自己的女兒感到驕傲,說:“我掙錢再多,也無非是一個賣紅果的,而孩子們都是國家的人才,能給社會做貢獻,比我不有出息多了。”

一個搞副食批發的專業戶,最初的生意比較火,因為他是鄉裏第一個搞副食批發的人,沒有市場競爭對象。他的兒子上完小學不願再上學了,願意跟他一起做買賣;考慮到生意正隆,也正需人手,他就同意了。但後來搞副食的人多了,競爭就激烈起來,錢就不好掙了。山裏的副食批發都是二級批發,一級批發是山外的副食批發商;山外的副食批發商都是有豐富的市場經驗的人,便利用山裏人不懂市場運作規則的劣勢,左右山裏的二級批發。比如他要進一批過年用的牛羊肉,山外的批發商作了口頭允諾;但當他提貨時,他定的貨物卻被山外的批發商批給了別人,於是,他既損失了一筆收入,又在老客戶中失去了信任。他感到,沒有知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場,就不會有很高的經營水平,就會吃虧;於是,他就勸導他不願上學的孩子繼續上學。他的孩子後來上了市場營銷中專,畢業後又回來與他一道搞副食批發。村裏有人說:“這孩子上了半天學,還是回來當農民,連個國家幹部都沒當上,這學是白上了。”他聽了之後,隻是一笑,“孩子的書並沒白念,我是給自己培養了一個營銷人才。”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兒子能很圓熟地與山外的批發商打交道,以市場手段成了本鄉的壟斷批發商,以前的競爭對手都成了他門下的三級批發商。

對這類個體戶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這類家長對文化和知識有著明智的選擇;這種選擇或基於他們自身對文化的親和,或基於生活實踐給他們的現實啟迪。他們並沒有強烈的望子成龍的願望,但他們看重智力因素在生活中的作用。他們希望孩子們通過學習,學會做人,做有出息的人。所謂做有出息的人,就是要孩子們能夠超越他們的家長,獲取更優質的生存狀態。

要想實現這種超越,不提高境界不成,不提高智力水平不成;要想獲取這兩個提高,就必須對下一代實施文化教育。其實這類家長的追求就是農村教育的立足點,所以,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農村的未來和希望。

(四)對子女的學習橫加幹涉

在調查中,這類個體戶約有90戶,占個體戶總數的25%。

這類個體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從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為前提,而是以家長個人的主觀願望和主觀意誌為出發點,他們把孩子視為實現個人目的的工具。這類家長主要有兩種心理背景:一是望子成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二是,不甘心自已在現實中的失敗,寄希望於子女去實現他們不曾實現的人生目的。前者源於封建文化的曆史積澱,且愈是落後的地方愈是表現得強烈;後者緣於失落者的無奈、自卑與偏執。

家長對子女的主觀幹涉,至少會導致以下三種後果:

1、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接納能力偏低,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養蜂專業戶的女兒,自小身體瘦弱,但極為敏感。父母覺得她不適合做體力活,也就是不適合在農村生活,應該考出去,哪怕是考上縣師範學校,能有一份輕省工作,自己能養活自己;於是,父母對她的學習督促得比較嚴。她自己也很要強,拚命學習;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還尚可,到了中學,成績便很平平。其原因在於她的數學功課怎麼學也考不及格,她很是著急。可是父母並不理解她,罵她是豬腦子。這讓她很傷心,便與父母產生了隔膜,很少同父母講話。到了初二的後一個學期學校分重點班和普通班,她分到普遍班;對此,父母對她極其失望,認為她完了,便惡語相加。她感到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是個累贅,是個多餘的人,便產生了極度的自卑心理,有時看著看著書就掉起眼淚來。到了初三,競爭激烈起來,她感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她知道,如果她不能實現家長期望的考學願望,她在家裏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她越想心越窄,在一個昏蒙之夜,她把自己淹進村邊的河裏,徹底解脫了。村人都為她感到可惜,認為她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將來無論如何也能找到一個好人家,過普遍而快樂的口子,實在沒必要走這一步,但她父母對此事卻很麻木,認為一個長著豬腦子的人,將來能有啥出息?死了也就算了,正好可以再生一個,萬一生一個男孩,還可以傳繼家業。於是,一個如花的生命,就消失得如此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