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像是夢境一樣,夢幻的讓人難以置信,唯有葉凡丹田內的青色真氣在提醒著他這一切的真實性。
呆呆的發了一會呆,葉凡清醒了過來,不管怎麼說,他這次都算是因禍得福,不但沒有掛掉,還遇見了一個如同人間謫仙的絕代人傑,怎麼算都賺了。
葉凡獨自一人走在山路上,雖然沒有人陪伴,但他並不寂寞,不斷地運轉著青蓮劍歌和龍髓決,一剛一柔,交相並濟,不斷地淬煉著葉凡的筋骨,讓他每時每刻都有著進步,葉凡現在才算是真正在武道上的起步。
時間過得飛快,葉凡走了三四個時辰之後,山道開始漸漸變寬,來到了官道之上,而此刻天上星辰已經變得暗淡。不遠的路邊,有一個小沙彌在不斷地挑著擔子,他一直試了七八次,都沒能將那比他身體大四五倍的柴堆背起來。葉凡在一旁一直看著,終於到小沙彌試到第八次是開口道:“這位小師傅,何不減輕些柴火,你挑一半,剩下的我來幫你挑吧。”說著,他伸手準備幫小沙彌一下。
誰知小沙彌搖了搖頭,看向了葉凡笑道:“佛祖說,擔子不能說放就放。”葉凡笑道:“佛祖不是還說過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嗎?”小沙彌哈哈笑道:“挑擔即救人,佛祖能割肉喂鷹,我自然也能挑起重擔。”話說到此,他肩膀一頂,竟將那堆小山似的柴堆挑了起來。
葉凡見這小沙彌有趣,便與他並肩而行。小沙彌雖然挑著重擔,但步伐穩健,疾走如風,絲毫不落後於葉凡。忽的,官道上奔過一大對人馬帶起一大片塵埃,看那裝束,竟是玩家。
遠望著那堆人馬,小沙彌笑道:“這條官道上每天都有各色豪強路過,施主日後見得多了就會習慣的。”
葉凡點頭道:“小師傅,你是前往揚州?”小沙彌笑道:“我在揚州城中的白雲寺出家。”一路上,兩人說說笑笑倒也不寂寞,不多時,揚州城便已在視線之中。
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曆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自古以來,揚州都是繁華之地,尤其到唐宋時期,全國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揚州。
所以有古詩雲:“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葉凡從來隻在書上讀到過揚州的繁華,卻從來沒親眼見識到揚州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