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掘時代之美——序袁厚春報告文學集《七九年之戰目擊記》
唐摯
就職業來說,厚春同誌是大型文學刊物的編輯,是很忙碌的,我沒想到,他在那麼緊張勞累的編輯工作之餘,還寫了這麼多有分量的報告文學作品,現在即將結集出版了,這不僅令人感到高興,而且對他的勤奮,我也很讚佩。
從我和他有限的接觸中,我覺得他是個思想活躍,勇於求索,對生活、對時代都很敏感的人。他正當盛年,天南海北,跑過不少地方,生活閱曆相當豐富。在經曆了十年動亂之後,欣逢當前除舊布新的大變革、大騰飛時期,對於種種風雲動態,人世波瀾,自然不可能不引起他的思索;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生活中的新信息、新課題、新變化、新發展,更不可能不衝擊他,激動他。在默會意象,情動於中的時候,他便禁不住要以飽含感情的筆墨,將豐富多采的時代信息報告給人們。
很多人都感到,在當前萬象更新、百廢俱興的轉折時期。生活節奏變得空前迅疾了,不僅困難、矛盾、衝突錯綜交織,創造、變化、發展也異常繽紛繁富。如果說,報告文學是信息的文學,那麼,在信息如潮水般奔湧而來的時候,應該抓住哪些信息,才能最有力地傳遞出曆史發展的趨向、時代跳動的脈搏、生活前進的足音,從而使人們獲得最強烈的感應呢?
縱覽厚春同誌的報告文學作品,給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他十分關注於改革。改革壯舉中的人和事,不僅最能激發起他的思考,也最能激發起他求索的熱情。比如《省委第一書記》和《河那邊升起一顆星》這兩篇獲獎作品,就是相當鮮明地表現了這個特點的力作。
應該說,寫省委第一書記這樣的人物,難度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報告文學,不容任意虛構和想象,要以真實的事實為基礎,從廣度和深度上,生動地刻劃出這樣一位高級領導者的形象,沒有相當的膽識,是不易下筆的。但是,高揚同誌在改革熱潮中搏擊的身影,他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確實吸引並感動了他。他不憚艱難,尋蹤覓跡,沿著這位老職業革命家的風雨曆程和在改革中不同凡響的作為,終於以質樸堅實的文字,為我們描畫出一個永葆革命青春,不斷進擊,大膽開拓,同時又深入實際,周密調查,與人民共甘苦的現代化共產黨人。作者筆下這個熱烈呼應曆史潮流的改革者和革命家,既是可尊敬的,又是令人覺得親切的。作者把人物的過去和現在,宏大的戰略眼光與深入實際的質樸作風,鮮明的愛憎是非感和對群眾的深情厚意,大膽地破除舊習與果斷地支持創新的品格都融為一體,多角度、多層次地寫出了人物的胸襟與氣度,這就使我們從他身上,不僅看見了開拓者的魄力和意誌,也感受到了創造者的青春與活力。這正是當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所最需要的帶頭人和領導者。因此這篇作品一發表,就立刻有了“握撥一彈,心弦立應”的反響,引起廣泛的注意,獲得廣泛的好評,當然不是偶然的。
《河那邊升起一顆星》,就題材而言,似乎沒有上一篇那麼重大,寫的隻是一個基層連隊年青的指導員李隨國的事跡。但是,在他的帶領下,一個出名的“老後進”連隊,硬是麵貌煥然一新,成了震動全團、全師甚至全軍的先進連隊。這變化的秘密何在呢?隨著作者的描述,一個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者的麵貌,越來越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李隨國不僅以堅定的決心掃除和蕩滌了思想工作中擺形式、說空話、表裏不一等等惡習,而且首先給幹部“立法”,建立支部與戰士之間高度信任的關係;在扶植正氣、抵製歪風上,他說到做到,不徇私情,從而在是非曲直的原則麵前,樹立起幹部與戰士人格平等的新型官兵關係;李隨國對於戰士的熱愛和關懷,不僅僅表現在關心他們現在的成長,為他們解除精神上的苦惱、生活中的困難等等,而且關心他們將來的前途,從新時期不斷發展的現代生活的需要出發,為他們送知識、送技能,開闊他們的眼界,樹立起生活遠大的目標和人生崇高的理想,“幫戰士找到一條通往理想的正確的路,讓他們出門第一步就踏在實處。”作者正是從這裏敏銳地、及時地傳遞了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在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下,進行具有時代特點的改革的新信息和新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