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會晚點,貼點以前的隨筆大家看吧,雖然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就是說:大地以我的形體承載我,用我的生存勞苦我,用我的衰老閑適我,用我的死亡安息我。所以,把我的生存看作是好事的,也就可以因此把我的死亡看作是件好事。
換而言之,和道德經中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一個意思。
莊子既不畏生,也不懼死。這與其逍遙遊中的形象有一絲違和。
逍遙遊中,莊子說大鵬團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無與倫比的生命張力,以及看透一切卻又放浪形骸的做派,並不像是世人普遍認知的大宗師。
相反,我總覺得,他是一個年輕人,一個有著超脫世俗的眼界,與超越天才的智慧,且早早的避世逍遙卻又留戀著人間的年輕人。
諸子百家中,我最愛的就是莊子。我的哲學思想的啟蒙,一個是馬克思,另一個就是莊子。
莊子究竟有什麼好?他的存在帶給了我們什麼?
這麼說吧,莊子,他是五千年來,所有落魄文人的避風港,所有愁緒士子的幻想鄉。
如果,你我爾等皆是隨波逐流的勞苦大眾,那麼,諸子百家就是論道弈棋的天道棋手——
而莊子,他是站在一旁觀棋,偏偏還要指指點點、冷嘲熱諷,你還下不過他的真棋聖。
讀完<<尚書>>最大的收獲:
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意思就是說,人心難測,道心幽明;唯有精誠致誌、不變初心,才能達成道心與人心的和諧統一,才能中正而不惑。
百科中說,“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托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可見其中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這十六個字就是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的十六字心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至寶。
易經講的是元亨利貞,講的是萬物的生發長成。
尚書講的是人族初定,講的是上古先民努力奮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人物極其特殊。
一個是堯帝。
堯典對他的評價是:“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典籍中不僅說他“聰明文思,光宅天下。”還說他“欽、明、文、思、安安……”還說他“允恭克讓,光被四表。”
這幾乎是對一個人所能稱讚的極限。
而在舜典中,典籍對他的評價是:“浚哲文明,溫恭允塞。”就是說,他比較斯文,老實,這是讓人想不到的。
第二個人物,就是禹。
典籍中舜帝對禹說,“我要治理百姓,你去輔佐;我要威震四方,你去打仗;我要觀日月星辰,你去;我要做五色五服,你去;我要六律八音,你去;我做錯了,你更正我;我不在時,你來……”
基本上,舜帝所有的事情都習慣性的依賴禹,而禹又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從行軍打仗到治理國家;從觀星做韻到治水屯民;他無所不能。
有關大禹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十三年他都治理了哪裏的水患?有怎樣的效果?
這麼說吧,九州之地,基本上就是大禹一鏟一鏟鑿出來的。他把整個華夏九州全部說通了一遍。
若說貢獻,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十三年的大禹,才是光被四表,光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