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書法、宋詞和京戲特別代表了漢文化的美,那麼,中國文化就尤其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根。根不同,幹自然不同,枝枝葉葉必然不同。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例如西方文化顯然有著種種差異。雖然這些差異不可以任意誇大,更不可以硬指派哪一種文化優,哪一種文化劣。其實,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東方可以發生的,在西方也一定會發生;或者在西方興盛的,在東方也一定會興盛。對此,我稱之為文明必在律。即凡文明都具有普適性品質。比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因為它好,就一定不會局限於神州故土。美麗的東西乃是生有靈動雙翅的聖物,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止它的自由飛翔。文明必在。必在的前提是選擇,選擇的前提是創造,創造的前提是開放。我們中國人經常自豪的宣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古代文明不曾出現斷層。但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曆史上曾經有過三次偉大的開放與融合。第一次開放與融合的結果,是催生了雄強偉岸的秦漢文化;第二次開放與融合的結果,是催生了繁盛光輝的隋唐文化;第三次開放與融合的結果,現在仍處在進行之中,但它的成就已然有目共睹,有耳皆聞。開放就需要尊重別人,了解別人,學習別人,借鑒別人。我們一些同胞,喜歡談論中西文化的優劣與優勝,常常放不開所謂西化問題。其實這問題已然不具多少現實價值。我曾和幾個朋友去香港參會,又碰到這個提問,我對他們說,這已經是個偽問題了。從我們自身看,我們的發型是中國原創的嗎 我們戴的眼鏡,我們穿的外衣和皮鞋是中國原創的嗎 從居住的環境看,樓房是中國原創的嗎 水泥、塑鋼窗、玻璃是中國原創的嗎 從室內設施看,沙發、電燈、電視、電話是中國原創的嗎 計算機是中國原創的嗎 如此等等,如果說隻要來自西方原創的就叫西化,那我們早就西化了。然而,衰敗出於文化,強盛也出於文化。西方原創文化可以傳播於世界,在於它的先進與強大;中國文化正在向世界傳播和輻射,也在於我們日益崛起與重新走向強大。以我的一已之見,西方世界中,發展最快的異域語言應該是漢語;西方詞彙中,使用詞彙頻率最高的單詞應該是“中國”;西方日常用品中,數量最大的應該是“中國製造”;西方影視作品中,表現最優雅的暴力美學應該是“中國功夫”。比如NBA,但凡喜歡它的球迷都知道,在那些特別吸引人們眼球的刺青中,漢字顯然是一道閃亮的景色。而在眾多的讚助商中,中國企業的名字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魅力。依我的看法,真正尊重和熱愛本民族文化的人士,也一定會尊重和熱愛他人的文化,因為地球是全人類的地球,文明也是全人類的文明;因為美麗的世界需要雙贏。我們衷心期待著這樣一天的到來:人類數量的增加進入拐點;全球環境的汙染進入拐點;世界軍費的開支進入拐點。依我的判斷,真正了解他國文化的人,必然會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不知己,不能知彼,不知己也不知彼便難於生存。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且要發展和弘揚自己的文化。我們應該立下宏誌巨願:在可期待的日子裏,傾心構建有時代魅力的中國文化;共同確立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升格成為受全世界尊敬的中國公民。這本書也可以看做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門徑,因為它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宗教、習俗、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10個層麵,討論了中國文化的品性問題,因此,也可以詩意地說,這是進入和了解文化中國的10個門。史仲文2009年2月21日於北方工業大學寓所

緒論:品性中國概說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沒有發生文化斷層的國家。正是這種獨特的曆史過程與傳統,孕育了中華民族極富特色的文化精神。五千年色彩斑斕的中華文明,具有獨立於世、與眾不同的曆史文化特征。大陸,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環境基礎;農業,是中國曆史文化的經濟基礎;儒學,是中國曆史文化的思想基礎。因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表現出濃烈的大陸文化、農業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邊發展,重商重戰,本性開放,喜歡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則以大陸為基礎,她的品格是內向的。中國大陸的特點,一是麵積巨大,二是邊緣環境惡劣。她東麵是大海,西麵是戈壁,南麵為群山,北麵是草原。比較起來,唯北麵尚可發展,但又有遊牧民族。於自春秋始,便在中原北部修築長城,以至綿延萬裏,使中原文化成為四麵嚴防的獨特文化。上述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牆”文化特征。中國人喜歡牆,國家築有長城,衙門築有宮牆,私宅修有院牆。真可謂無牆不成國家,無牆不成城鎮,無牆不成家園。隻不過各種牆的規格不同罷了。然而,中國的牆文化並不等於一味主張封閉。確切地說,是對外封閉,而對內開放。這和西方不一樣,西方人的牆少,對外是開放的;但住宅內部卻是封閉的,即使父母要進孩子的房間,也需要得到允許,否則便是失禮。中國的宅院雖對外封閉,其內部卻到處有遊廊窗閣相轄。那些做家長的,有權取消一切人等的個人隱私。特別是如同《紅樓夢》中史太君那樣的家長。在人神關係的表現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認上帝的絕對權威,認為人類是上帝的奴仆,人類成員不分貴賤,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中國傳統文化則不同,在中國曆史上最有權威的往往不是神靈,而是皇帝。如隋唐時代,三教並興,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給儒、道、佛排座次。因為本皇帝姓李,道教的創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謂一道二儒三佛。後來武則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寵,於是重新給儒、道、佛排座次,認為佛第一,儒第二,道第三。這樣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裏是不可思議的:皇帝亦是凡人,凡人怎麼能給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 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國皇帝不但可以給神仙排座次,還具有為凡人靈魂授爵的愛好。皇帝尊重孔夫子,就可以敕封他為大成至聖先師;皇帝喜歡關雲長,就可以敕封他為蕩魔大帝。不但如此,連天堂地獄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劇中有一出傳統戲《鍘判官》,講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包青天便去地府判斷冤情。結果惹怒了閻君。閻君說:“陰間事不用你陽官來管 ”但包老爺更加理直氣壯,聲言:“宋天子他封我陰陽二官!”於是,閻君沒了脾氣。正因為中國古來有這樣的傳統,所以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宗教性國家。中國老百姓進寺院燒香,就和傳統的西方基督教徒進教堂的含義不一樣了。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原罪,進教堂的目的是去懺悔自己的行為。中國人不懂什麼叫懺悔,在更多的情況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幾個錢,燒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禱有美好的前程,或生個大胖兒子,或找一門好婚事,或生意興隆日日發財。中國人似乎比神靈更精明:一方麵,學習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一方麵亦希望鬼神能為己服務。古代中國的皇權是高於一切的,但皇帝亦不能長命百歲。皇帝死了,便要根據其一生表現給一個諡號。劉邦創立天下,便稱高祖。劉恒、劉啟做皇帝時天下大治,便稱文帝、景帝。劉徹八次出兵,將匈奴逐出漠北,死後便尊為武帝。楊廣昏庸暴虐,死於臣子之手,便稱煬帝。此外還有哀帝、獻帝、少帝、恭帝之類,都是不祥之兆。這樣看來,皇權雖大,但冥冥中還有一個高於皇權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道”。開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則即是無道。中國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且可以“管”世間萬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國的一切神仙都有缺點,故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惡。惡神善鬼,是中國人智慧的表現,所以中國的許多妖狐鬼魅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像《聊齋誌異》中那許多美麗、善良的鬼狐,誰不喜歡 中國古人的“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它近乎現代人觀念中的普遍性規律。不過不是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的規律,惟其如此,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中國古人重視“道”的影響,講究天理、天命、天道、天運,又講天時、地利、人和,主張天人合一。無論天上地下,還是世間萬物,都被統一的力量所左右,而這力量也是與人間的倫理綱常相契合的。中國古人不但講天人合一,而且相信天人感應。統治者作了壞事,會天怒人怨;做了好事,等於順應天理,會得到上天與人世的共同支持。所以《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要人們去惡揚善,自強不息。中國文化傳統最重視人生,也最熱愛人生,強調“食、色,性也”,認定吃飯是第一位的,生兒育女是頂重要的。一是珍視生命,貴生惡死;二是重視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因為重視生命,所以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與其它一般宗教絕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點是研究人死後怎樣,而道教則一心關注人怎能不死 因為重視傳宗接代,所以對孔夫子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國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獨不能沒有子嗣。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熱愛生活、勇於生活並善於生活的民族。這表現在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上。中華民族既是一個特別能夠吃苦耐勞的民族,又是一個特別講究美食美味的民族;既是一個勇於與惡劣環境作鬥爭的民族,又是一個特別善於利用環境以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國的飲食,曾經獨領風騷於世界。中國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亦能頑強生存,自給自足。中國文化傳統表現在民族關係上,使民族和睦成為中華民族關係史的主旋律。曆史上雖有多次民族衝突,但終究歸於一體。中國文化傳統表現在人生信仰方麵,主張宗教寬容。雖然也曾有過宗教衝突,但總體而言,不同的信仰可以和睦相處,甚至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中國曆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盛唐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共存共融的結果。可以說,沒有其中任何一家的努力,都不會有偉大的盛唐文明。中國文化傳統表現在文學、藝術上,使中國文學藝術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中國古人善於師法自然、造化天功、抒情寫意,不失天然本色。比如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最擅長借天然景色,變天上景為人間景,使二者相互融為一體,更見光輝。如北京舊時“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就深得個中三昧。月亮本是自然景觀,建築師卻使它與盧溝橋發生關聯,橋因月而生輝,月因橋而增色。這便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和設計方式,而這種方式對於現代人類保護和利用環境,仍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中國文化傳統的這些特點,使中國文化更具兼容性、整體性、現實性和模糊性。表現在行為方式上,古代中國人不喜歡天人分裂的極端行為,更喜歡儒家學說中的中庸之道。中國文化傳統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中國人熱愛故土,重視鄉土人情。雖遠遊千裏,終不忘落葉歸根。有人說中國人最看重種族血緣關係,其實不然。和日本民族相比,中國人更重視“土地”,日本才是最重視血緣關係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