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南方大口鯰,俗稱河鯰,大河鯰。主產於長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種以魚為主食的大型經濟魚類,常見個體重約2~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0公斤以上。它與分布很廣的那種小個體鯰(俗稱土鯰、鯰拐子)是同屬不同種。大口鯰含肉率高,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產地群眾極為推崇的高級魚之一。
大口鯰具有生長快、養殖周期短、適應低溫能力強、食性可以改變、消費市場廣闊、經濟效益較高並具備出口創彙的競爭潛力等優點。目前,用當年魚苗進行成魚養殖當年就能達到大麵積畝產250公斤的生產水平,高產的已逾450公斤。
大口鯰養殖效益高、病害少、耐低溫等優點,是適合我省推廣養殖的名優魚類品種。
形態特征:大口鯰屬鯰形目鯰科魚類。頭部寬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長而側扁,眼小,口大,牙齒細密銳利;長須2對;背鰭短小,無硬剌;胸鰭有一硬剌,其內側光滑無鋸齒狀缺刻;臀鰭特長並與尾鰭相連。體長無鱗,極富粘液。腸短,有胃,順便提及,大口鯰與鯰的主要區別在於:⑴前者的胸鰭剌內側光滑而後者則有鋸齒,手摸很容易區分;⑵前者的成熟卵呈油黃色而後者是草綠色,前者4齡、體重3公斤以上才達性成熟,而後者1~2齡、體重75克左右就達性成熟;⑶前者長得快也長得大而後者長得慢也長不大。土鯰一年隻長到100克左右,一般很難見有超過1公斤重的大個體。大口鯰與革胡子鯰的區別在於前者隻有2對須而後者有4對須。這些分辨特征在認購苗種或成魚時有實用意義。
品種來源:南方大口鯰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大江河及通江湖泊之中。由於該魚品質優良,四川省水產研究所最先於1985年將大口鯰進行人工馴化養殖研究。在馴養過程中,能使其食性發生改變,即由原隻吃活魚蝦等肉食轉變為可吃人工配合飼料,能夠適應規模化、集約化人工養殖,經濟效益也較高。從1992年起,養殖區域逐步擴大到中南、華東、華南各省、市、自治區,其產量大幅度增加。
生活習性:南方大口鯰屬溫水性魚類,生存適宜水溫為0~38℃,生長適宜水溫12~30℃,最適宜生長水溫25~28℃。水中溶氧3毫克/升以上時,南方大口鯰生長正常;水中溶氧低於2毫克/升時,開始出現浮頭;水中溶氧低於1毫克/升時,將導致死亡,適應pH值範圍是6.0~9.0,最適範圍是7.0~8.4。南方大口鯰屬底層魚類,白天大多成群潛伏在池底,夜間分散出來活動。南方大口鯰性情溫順,不善跳躍,不鑽泥,容易捕撈。
在大江河中,大口鯰喜棲息於敞水水體,營“底棲”生活,“等吃自來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產卵洄遊,九月份陸續退到河道深處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裏,多在池底活動,隻有到了深秋時節的晴朗天氣,才集群到水麵上來“曬太陽”,即群眾中流傳的“鯰魚曬背”的現象。大口鯰性較溫順,不善跳躍,喜集群成團,較易捕撈,第一網的起捕率常達90%左右。食性:大口鯰是凶猛的肉食性魚類,主要吃魚、蝦、水生昆蟲、底棲生物等,其攝食對象多是魚類,也吃水生昆蟲和鼠類等,能捕食相當於自身長度三分之一的魚體。能吃相當於自身體長三分之一的魚,冬季減食或停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吃動物內髒和畜禽加工下腳料,如雞腸子,豬肺等。經過馴化,也食蛋白質含量40%以上的顆粒飼料。在池養條件下,也能夠改吃配合顆粒飼料,要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苗種階段甚至高達45%以上,其中動物蛋白質應占30%。
生長特點:1~3齡的大口鯰生長速度最快。當年4月份人工孵出的魚苗養到年底全長可達40厘米、體重0.65公斤;第二年最大個體可達60厘米、體重2.25公斤;第三年最大個體能達3.7公斤。在長江以南各省區,一年四季都能生長,但以夏、秋長勢最猛,日增重可達3~5克,冬季生長較緩,日增重為0.01~0.5克。南方大口鯰生長較快,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即可長到500~750克,第二年可長到1500~2000克,第三年可長到3000~4000克。
繁殖:在自然水域,南方大口鯰4齡開始性成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3齡就開始性成熟。在我省則需到6月份。產卵水溫18~28℃,最適宜產卵水溫22~25℃。卵為沉性卵,油黃色,扁球形,具有較弱的粘性。大口鯰的性成熟年齡為4齡,少數3齡的雄魚或5齡的雌魚剛達性成熟。產卵季節在3~6月,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產卵盛期。人工催產多用絨毛膜激素和鯉魚垂體。雌雄的主要區別在於:雄魚胸鰭剌上的鋸齒強大,外生殖乳突長而尖,雌魚胸鰭剌上的鋸齒較細弱、外生殖乳突短而圓,且腹部膨大、卵巢輪廓明顯。產卵水溫為18~26℃,最適水溫20~23℃。卵具有粘性,但較弱,油黃色,可附著在聚乙烯紗窗布或其它附著物上孵化。每公斤親魚體重可產卵3000~5000粒。在水溫22~23℃時,受精卵約需50~60小時孵出魚苗。剛出膜的仔魚有一個很大的卵黃囊,側臥於水底隻能緩緩顫動,2~3天後就可自由遊泳並開始覓食。
養殖技術
1.魚苗培育
當孵出仔魚的卵黃囊基本消失、體色由淡黃變成黑褐色時即可轉入專門的培育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麵100~200尾。餌料以水蚤為主,開始可輔之以蛋黃漿等。在飼料充足、水溫穩定(變幅不超過3℃)、水質清新的條件下,隻需15~18天,魚苗就能達到3厘米以上的長度規格,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此時,就應及時過篩、分級分池飼養,進入魚種培育階段。由於大口鯰出膜2天後的仔魚就具有相互殘食的天性,故供足適口水蚤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魚種培育
每平方米水麵可放養3厘米長的魚苗50~100尾。經40~50天培育,全長可達10厘米以上的規格。本階段前期的主要餌料是水蚯蚓。達5厘米的長度規格後就可以開始用添加了引誘劑的配合飼料進行食性轉化,日投量為魚體總重的3~10%左右。該階段苗種間的自相殘食現象最為嚴重,曾觀察到一尾4.7厘米長的魚在兩小時內咬死2尾、咬傷3尾、吞食了一尾3.2厘米長的魚苗的實況。控製的措施除供足餌料外,必須經常地(一般間隔10天左右)、嚴格地將全池魚苗過篩、分級分池飼養。當其全長達10~12厘米、尾重7~8克時就可放入大池開始成魚養殖。
3.魚病防治技術
大口鯰的抗病力較強,尤其是在成魚養殖中較少患病,但在苗種階段病害則較多,細菌性疾病或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類疾病的並發症往往也會導致苗種大量死亡,因此在生產中仍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踐表明,用0.3~0.4ppm的晶體敵百蟲藥液或用0.4~0.5ppm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的藥液遍灑能較好地防治多種寄生蟲類疾病;1ppm的漂白粉藥液全池潑灑時對細菌性魚病有一定的療效,用土黴素、磺胺類、病毒靈等做成的藥餌對防治腸道病療效顯著,對某些危害特大的並發症的防治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必須注意,由於大口鯰是無鱗魚,用藥4小時後應向魚池大量衝水,以免造成慢性藥害。此外,定期向魚池潑灑15~20ppm的生石灰水,保持魚池及餌料台的清潔衛生等綜合防病措施也要始終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