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了解商業銀行的起源和發展
熟悉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掌握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組織形式
掌握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原則
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商業銀行的起源和發展
一、商業銀行的起源
銀行的起源,追本窮源,可謂源遠流長。世界上最古老的銀行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裏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一些寺廟已從事對外放款,收取利息的活動,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私人商號等,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出現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但比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托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a原意是指商品交易所用的“長凳和桌子”。後演變為英文“Bank”,原意是指存放錢財的櫃子,後來泛指專門從事貨幣存、貸和辦理彙兌、結算業務的金融機構。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是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的。在14—15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由於地理環境的優越,社會生產力的較大發展,各國各地之間的商業往來逐漸擴大,特別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車水馬龍,已成為當時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製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要順利進行商品交換,就必須把各自攜帶的各種貨幣進行兌換,於是,就出現了專門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的貨幣兌換商,從事貨幣兌換業務。
隨著異地商品交易的擴大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貨幣兌換和收付數量越來越大,來自各國和各地的客商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兌換商處保管,使得貨幣兌換商在經營貨幣兌換的同時,開始了貨幣保管業務,後又發展到委托貨幣兌換商辦理彙兌與支付業務。由於貨幣兌換和保管業務的不斷發展,貨幣兌換商借此集中了大量的貨幣資金,當貨幣兌換商的這些長期的大量的貨幣資金餘額相當穩定,可以發放貸款,獲取高額利息收入時,貨幣兌換商便開始發放貸款業務,收取高額的利息。貨幣兌換商由原來被動接受客戶委托保管客戶貨幣轉變為主動積極攬取貨幣保管業務,並且通過降低保管費用或不收保管費用的辦法來吸引客戶,後來又給委托貨幣保管客戶一定利益時,貨幣保管業務便逐漸演變成貨幣存款業務。由此,貨幣兌換商開始從事信用活動,開始出現了商業銀行的萌芽。
早期銀行雖然已具備了銀行的本質特征,但它還是現代銀行的原始的低級的發展階段。因為早期的銀行業的生存基礎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早期銀行業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貴族,其貸款帶有極其明顯的高利貸性質,且多偏向於非生產性用途,其提供的信用還不利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但早期銀行業的出現,完善了貨幣經營業務,孕育了信貸業務的萌芽。它要演變成為現代商業銀行則是在17世紀末後,而這種轉變還需要具備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條件。
二、商業銀行的發展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一方麵,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封建主等一批特權階層而不是工商企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企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商業銀行。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主要通過兩條途徑:
一是從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轉變而來。帶有高利貸性質的早期銀行其主要業務是處理有關貨幣技術性業務,如兌換、保管、結算、彙兌等,效率不高,工商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貸款資金,即使獲得貸款,也會因其高額的貸款利息而無利可圖。為適應社會化生產的需要,在17世紀——18世紀間,西方各國紛紛開展了反對高利貸的鬥爭,要求以法律的形式限製貸款利息水平,使生息資本從屬於商業資本和產業資本,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建立,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了新的資本主義經濟條件,順應時代潮流,擴大信用功能,降低貸款利率,轉變為商業銀行。許多高利貸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