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印度鐵路(1 / 3)

印度鐵路——曆史悠久,發展堪憂

印度作為亞洲最早擁有鐵路的國家之一,其鐵路曆史悠久且規模龐大。目前,全國鐵路總裏程已達 7 萬餘公裏,還有超過 150 萬名鐵路雇員在這個係統中工作。

然而,盡管有著如此可觀的鐵路網和眾多從業者,印度鐵路仍然麵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挑戰之一便是鐵軌間距多樣化,這給鐵路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高速鐵路的發展也相對滯後,遠遠落後於其他一些國家。

不僅如此,頻繁發生的火車事故成為印度鐵路的又一大頑疾,這些事故不僅造成了人員傷亡,還對鐵路運輸的安全性產生了負麵影響。另一方麵,由於火車票價過低,導致鐵路部門盈利能力有限,難以投入更多資金用於改善設施和提升服務質量。

最後,火車站台的票務等級製度十分嚴格,不同等級之間差距明顯,這種不公平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批評。綜上所述,盡管印度鐵路擁有輝煌的過去,但當前的發展狀況卻令人擔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亞洲最早的鐵路國家

早在 19 世紀上半葉,伴隨著英國對印度殖民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如何更便捷地將印度的工業製品及農產品運往各地,成了擺在英國企業和政府麵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於是乎,修建印度鐵路這一宏偉藍圖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了他們的重點投資項目之一。

當時擔任印度總督的達爾豪西提出了要建造長達 5000 英裏印度鐵路的構想。然而,要實現如此雄心勃勃的計劃並非易事。麵對重重困難與挑戰,印度殖民當局果斷采取行動,想方設法吸引更多的英國商人們前來參與印度鐵路的建設。

為此,印度殖民當局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橄欖枝:凡是來到印度承建鐵路的公司,都將享受到殖民當局提供的免費擔保政策!這意味著即使鐵路建成後的運營出現虧損狀況,印度殖民當局也會毫不猶豫地從自己寶貴的金庫裏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予這些公司相應的補償,以確保它們能夠獲得至少 5%的收益率。

盡管印度殖民當局開出的條件如此優厚,但在那個時代的印度,想要修建鐵路仍然麵臨著諸多難題。首先,由於技術相對落後以及施工環境惡劣等因素影響,導致修建鐵路所需的成本居高不下;其次,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種種艱難險阻也使得這項任務異常艱巨;最後,考慮到當時印度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以及市場需求不足等現實情況,鐵路建成後的預期收益並不樂觀。所有這些都讓那些原本蠢蠢欲動的英國商人們望而卻步。

1853年4月,印度第一條鐵路是從波恩德特至塔那的34公裏鐵路,為1676毫米的寬軌鐵路,較1909年我國第一自主建設的京張鐵路問世早了50餘年。

之後,從1853年到1857年印度大起義之前,也隻有加爾各答至拉尼甘吉、孟買至卡利安、馬德拉斯至阿爾科特,共計288英裏的鐵路通車。

1859年印度大起義後,為加強對次大陸的統治,英國政府開始投資興建印度鐵路,至1869年的十年間,印度鐵路裏程猛增至5015英裏,基本完成了當年達爾豪西的計劃。

至1908年,印度就出現了電氣化鐵路——孟買有軌電車。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印度的鐵路總裏程已經高達56327公裏 。與同期的日本、中國、越南、韓國、緬甸等國家相比,印度無疑成為亞洲第一個通火車的國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