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蓄勢待發(1 / 3)

三天後,世鐸上折舉薦陳卓為新建陸軍學校總辦,軍機處孫毓汶、剛毅早就存了靜觀其變的想法,另外幾位大臣也是無可無不可,惟太後聖裁,沒有表示異議。報經慈禧首肯後,光緒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朝廷正式下文,委任陳卓為新建陸軍學校總辦,並出乎意料的沒有授陳卓文官的頭銜,而是授副將銜。

這自然是世鐸說動了慈禧後,特意下的一份恩旨,不過是以此籠絡陳卓而已。

其實吳紹基勸說世鐸出麵說動慈禧的理由,隻有一句話:皇上中意的人,未必就是皇上的人。這看似平常的一句話,裏麵卻大有學問,由誰去向慈禧說,又怎麼說,都很有講究。而放眼整個朝廷,最有資格也最能夠說動慈禧的,也隻有世鐸本人。

吳紹基果真說動了世鐸向朝廷舉薦陳卓,而且還把事情辦成了。這樣的才具和本事,讓原本並沒有報多少希望的光緒震驚之餘,也是不由得另眼相看,雖然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把握不住吳紹基竭力幫助自己的用意,但是這樣一個能辦事的人,看著確實是喜歡不已,暗暗的也有了把吳紹基收在自己夾帶中的念頭。隻是眼下,他還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從容展布。

萬事俱備,所缺的隻有教官和學員了。由陳卓牽頭,吳紹基和杜懷川為輔,並由陳卓擬定人員名單,朝廷下發明旨,調北洋武備學堂的相關人員入京協助,主要是原北洋武備學堂的洋人教員,德國人博郎、艾德、拜耳等,籌建陸軍學校的事情開始有條不紊的展開。

陸軍學校的編製在北洋武備學堂的基礎上,經過陳卓和吳紹基等人的仔細磋商,也終於拿出了一個具體的章程,報到光緒手裏。

新建陸軍學校全體學員共計650人,計劃編為5個大隊,仿北洋武備學堂編製,每隊3大排,每大排3小排。每大隊126人,每大排42人,每小排14人。每大隊設置大隊長1人、副大隊長1人,學生630人,共編為步、馬、炮、工、輜5科,其中步兵科230人,其餘科目每科100人,餘20人學習戰地醫療及修械。

北洋武備學堂的學員和教官,也在朝廷的嚴旨下,陸續分為三批入京。吳紹基將先期入京的學員安置在西郊的舊營房內,由早前進京的洋教員負責管理。

考慮到北洋武備學堂原有的學員多為在營弁勇,文化素質較低,年齡也普遍較大,接受新式軍事思想和技術較為困難。陳卓準備在北洋武備學堂的基礎上,經過選拔考核後,隻保留400餘人,所缺的200餘名學員,由朝廷下旨,選擇文武舉貢員、文監生、文武候補候選員,及官紳世家子弟中文理明通身體強健者,經考試合格後入學。

而原本鬧的沸沸揚揚的旗人,這會兒反倒有些銷聲匿跡,前些日子的事情讓朝廷中的大員都閉口不提此事,鬧得那麼不像話也沒法開口。旗人們則是被先前的一頓板子打的有些懵了,再看見連先期入京北洋的學員都要負重30公斤跑10裏路,合格後才入學,不合格的遣散回家,頓時沒有了興致。

“姥姥,爺是正經旗人出身,娘胎裏就帶出的富貴,受這份苦?”看著那些滿頭大汗的北洋學員們,旗人們都是一陣哄笑。提著鳥籠,拿著蟋蟀罐,一臉不屑的搖頭離去。

也還是有些個旗人在新建陸軍學校招生處報了名,眼神遊移不定的望著已經初具規模的校舍,內中幾個臉色陰沉的人,都是長的甚為彪悍,顯然是特意為著考試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