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一年一月底
和大清朝野內外群情激奮風潮湧動相比,獲悉清國皇帝頒布了堅持日本必須先從山東半島撤軍,方能重開和談之門的上諭後,整個日本國內一片沉默,幾乎所有輿論都出人意料的失語了。
日本雖然在清國遼東和遼南遭遇失敗,但是畢竟此時還占據著清國的山東半島,海軍也是牢牢的控製著製海權,從戰爭的態勢上看依舊是占據著一定的優勢地位。誰也沒有想到,在這樣的局麵下,日本主動發表和談聲明,已經是足足退讓了一大步,卻竟然會被清國皇帝用這樣的方式羞辱了一番,那份和談聲明此時看起來,更像是伸出臉去讓清國狠狠的扇了一個耳光。
甚至就連伊藤博文本人,此時也顯得無比的頹喪和無奈,自己一個人關在廣島戰時大本營內,在屋外海陸軍官佐們憤怒的咆哮聲中沉默不語。
這些日子以來,為了能夠與清國和談,他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全部心力。不惜破釜沉舟,以帷幄上奏的方式單獨覲見了天皇陛下,用帝國目前財政麵臨的巨大困難,千方百計取得了天皇陛下對他的支持。轉過身來,又用他在明治風潮中積累的威望,竭盡全力平息了海軍和陸軍的爭端,還包括國內財閥和各種政治勢力之間湧動的矛盾糾葛,好不容易才控製住了國內的爭執。卻沒有想到,清國皇帝薄薄的一紙上諭,就將他全部的努力都化為了烏有。
這樣的局麵下,整個帝國國內的情緒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即便是他自己,恐怕也不能輕言從清國的山東半島撤軍,否則來自帝國軍隊的強烈反彈和國內民眾的怨怒,瞬間就會讓整個內閣垮台。
帝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在這場中日之間的較量中變得如此被動了呢?
清國的虛榮是顯而易見的,這場戰爭持續下去,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局麵。帝國雖然會被拖垮,但清國也必然是元氣大傷,以清國國內的現狀,以及麵對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恐怕比帝國的處境還要糟糕。
在這一點上,伊藤博文看的非常清楚,他也知道那個清國皇帝其實就是在和帝國進行一場賭博,他竭力主張發表和談聲明,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不僅是為了贏得西方各國的支持,讓帝國在外交上麵爭取主動,更重要的是在國家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帝國已經比清國提前了一步,隻要帝國始終保持領先的一步,清國背負著國內那麼沉重的包袱,短時間內是很難追趕上帝國的步伐的。
然而清國皇帝卻像是看穿了帝國的底牌一樣,明明根本也沒有實力打下去,卻在剛剛掌握了清國權力,國內局勢並不穩當的情況下,難以置信的壓上了全部的賭注,他怎麼會對帝國的情況了解的如此透徹,又怎麼會有如此的勇氣孤注一擲呢?
想到此,伊藤博文也不禁黯然的歎息了一聲,真沒有想到,帝國臥薪嚐膽三十多年,幾代精英彙聚於明治風潮換來的國運興盛之際,就這樣被隔海相望的那個清國皇帝化為泡影。帝國這個時候真的是被逼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了,究竟應該如何抉擇?………
“伊藤閣下,剛剛從英國駐日公使那裏得到消息………”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急匆匆的推門而入,也顧不上鞠躬了,揚起手中的一頁紙,神情恍惚的說道。
“東京發來電文,英國駐日公使對和談陷入僵局深感遺憾,但是同時表示還沒有接到國內的訓示,無法對眼前的時局發表正式的態度……”陸奧宗光猶豫了一下,聲音忽然變得有些低沉,“英國駐日公使還就清國解除東南沿海海禁一事,正式照會我國政府,英國政府絕不容忍再出現類似高升號這樣的事件,所有懸掛英國國旗的商船都必須得到帝國政府切實的保證,否則英國政府將派出艦隊為英國商船護航………”
“這是照會嗎?這是赤裸裸的威脅!”伊藤博文憤然的站了起來,臉上的青筋鼓脹著,胸口一起一伏,顯見的是在竭力壓抑內心的情緒。
陸奧宗光苦笑著,神情也是說不出的黯淡。“現在東京那些各國公使的態度都很曖昧,除了遺憾,還是遺憾,當初帝國拒絕和談的時候,這些公使們紛紛向帝國施壓,現在卻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表示一下態度。”
伊藤博文像是沒有聽到一樣,目光空洞的盯著半空中,過了許久才長長的吐了口氣,“各國觀望的無非是英國的態度,可是讓我也沒有想到的是,英國怎麼會在這樣的時候,站在清國一邊呢?難道清國和英國已經秘密達成了協議?不能夠啊………”
伊藤博文搖著頭,眼神中除了困惑還有不甘。“陸奧君,你準備一下,明天我們就動身前往東京,我要親自去拜會各國公使,為帝國盡量爭取主動的局麵。這個時候,外交上麵的努力尤為重要,不能再處處受製與清國了………以前在我伊藤博文眼中,清國能夠懂得外交的無非就是李鴻章一人,沒有想到,他們的皇帝比李鴻章更善於駕馭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