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江從雲南宣威馬雄山北麓發源,一路過高山峽穀,跌宕千百次後,來到了歸集穀地。這歸集穀地周高中低,形如鍋底。穀地地勢平坦,良田綿延,橘樹成片,甘蔗林立,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歸集因為在很多年前,這牂牁江邊總是有成百上千的烏龜跑到江岸邊曬太陽而得名。現在這地方不叫歸集,而叫發耳。至於為什麼叫發耳,卻是無從考證了。
牂牁江打發耳走過,給這片土地帶來了靈秀的氣息。春夏秋冬,這歸集穀地美景連綿不斷。春天可以看到千樹花開,處處鳥語花香,更難得是那少女們脫掉了棉襖,露出了少女曼妙的身材,春和景明,少女的笑也格外明亮了,更是增添了很多畫意詩情。夏天則是一片綠蔭,從江岸邊一直蔓延到各個山頭,更難得是還沒有漲水的岸邊,綠草如茵,一眼望不到頭,間或有六七個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四五個兒童在草地上打滾,這又為這穀地平添了些許田園的閑適和寧靜。冬天間或有些雪,七零八落的散落在山頭或是山坳,星星點點,別有一番風味,若是有失群的鳥兒在不知名的山頭淒厲地叫,江風陣陣,冷氣襲來,你會感覺到萬般的蒼涼和悲壯。
牂牁江四季景色各異,秋天是一年中最為美麗的季節。秋天的牂牁江曠遠而又飄逸。河岸邊的甘蔗長成了,深紅色的甘蔗樹在太陽下閃閃發光,黃橙橙的橘子和黃果點綴在山邊水畔,惹人嘴饞。這時候,水退了,草地繼續回複春夏的寧靜,牛羊也多了,江畔也開始熱鬧起來。歸集中學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往往是不急著回家去的,他們或三個一群,或五個一夥,甚至幹脆三二十人結成一個長長的隊伍,直奔江邊的草地而來。草地很廣闊,孩子們通常會選擇一塊麵積比較大的,四方可以兼顧的地方玩。他們玩躲貓貓,玩賽跑,玩老鷹抓小雞,玩田野槍戰,孩子們玩得盡興,笑聲絡繹不絕。
張家瑞自小就在這牂牁江邊長大,他家是江邊木角寨的彝族人,他家房子就建在江邊的田壩上。在貴州一直流傳著一句民謠:高山苗,矮仲家,不高不矮是彝家,仡佬住在石旮旯。意思是說古代的彝族土目一直霸占著良田好土,其他少數民族比如苗族等隻能住在其他窮山惡水的地方。今天的歸集穀地住著彝族,布依,苗族等十幾個民族,如果你仔細研究,還會發現這裏的少數民族分布跟民謠裏的沒有什麼不同。木角寨的彝族因為是住在田壩上,自然占據著良田好土,而不遠處的馬龍屯,山高坡陡,竟然全是當地苗族的領地。木角寨的彝族據說是水西土司安氏的後代,在水西土司興旺發達的明清兩代,歸集一直是水西土司王朝的魚米之鄉。前幾年,在木角寨還出土了幾十卷彝族古籍,據考古專家驗證後,全部送進了省裏,村民聽鄉幹部說,那是彝族失傳了近百年的農事歌集,很多愛看熱鬧的人在事後還經常去出土彝族古籍的地方看新鮮。但木角寨的彝族多數尤其是年輕一代都不會說彝語了,這倒不是新奇的事情了。張家瑞從從小在牂牁江放牛,遊戲,讀書,下江洗澡,上小學,讀初中,江水一路伴著他長大。張家瑞的初中是在歸集中學上的。歸集中學在江邊的河壩上,所謂河壩,是當地對穀地內比較寬敞的土地的稱呼,河壩地形平坦,地勢開闊,就成了政府所在地和居民聚居地,有了街道,有了商場。發耳鄉政府、發耳鄉醫院、發耳鄉中學就都分布在這塊小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