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1 / 2)

第一章 仁是一種柔嫩篤厚之情,是一種很真摯敦厚充實的樣子,是我們所固有的生命發出來的。

一部《論語》,質樸無華,幾無修飾,因為是對孔子日常之中言談的隨錄,故其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他真心的自然流露。孔子往往是不假思索、未經雕飾便脫口而出,真率而不做作。但通篇讀下來,有時不免困惑,明明是同一個詞,為何解釋如此不同?如果要問《論語》在說什麼,一言以蔽之,便是“仁”。但是對“仁”這個概念,孔子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卻千姿百態。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本著認真嚴肅的態度。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封地裏也沒人怨恨,這樣的人稱得上是仁者。)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裏的仁是指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恭敬認真、對人真誠。)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因為做起來很難,所以要警惕言過其實。)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克製自己,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

……

解釋如此之多,那麼仁究竟為何物?想從中找到確定的概念以應對考試的人必然會失望。畢竟《論語》不是一本教科書,孔子也不是喜歡讓學生死背概念的老夫子,他所做的往往是四兩撥千斤,在三言兩語之中給你一些點撥讓你自己去領悟,這是一種類似於蘇格拉底式的通過思辨來交流的授課。在弟子和孔子的對話中便能發覺仁的內涵非常廣闊,因為他已經把各種美德都納入了這個範疇裏。行為處世恭敬有禮、與人為善、忠實厚道、孝敬父母等都是仁。仁是一切美德之源,換言之,人身上所體現的每一種美德都是仁的化身。

仁其實並不複雜,它就是人之本心,是一種柔嫩而敏感的情感,比如見到花開會欣喜,聽聞流水會動心,靈思一動,便是仁。梁漱溟先生說,仁是一種柔嫩篤厚之情,是一種很真摯敦厚充實的樣子,是我們所固有的生命發出來的。這種天真純然是不自覺地從我們身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的,而我們又不自覺地跟著它的指引去做,唯有這樣才能心安。這樣的人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以仁愛之心去待人接物,孔子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一次,一位名叫冕的大樂師來看孔子。由於這位樂師雙目失明,所以孔子親自出來接他。孔子小心地扶著他,快要上台階時,告訴他這裏是台階了。到了席位時,孔子又說這裏是席位了,請坐吧。等大家坐下來,孔子就對他說某先生在你左邊,某先生在你對麵,把同席的人一一詳細地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