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跑回來報告石敬塘:契丹八月中秋就至。
得了耶律德光的許諾。石敬塘的信心更足了,隻要守住太原,援兵一到,就可合為一軍,直掃洛都。
戰事一開始,形勢對石敬塘好像還挺有利。
石敬塘一反,就有人來投誠了。
張敬達的手下先鋒指揮使安審信率了七百多人降入太原城。
彰聖指揮使張萬迪以部下五百騎叛入太原。
西北界巡檢使安重榮驅掠戍兵五百騎叛入太原。
為什麼是驅掠?
當兵都知道,太原兵弱,隻怕打不過李從珂吧。不肯去投石敬塘,怎奈何頭兒與上麵鬧翻了,非要他們跟著一起造反。
石敬塘一看還有人來幫忙的,雖然人數上強差人意,但聊勝於無。況且造反這種壓力是可以均分的,有人陪著跳火坑,火坑的溫度都顯得低了兩度。
不但有人來投,還有人在外圍響應的。
鄴都的一個副將張令昭把自已上司節度使劉延皓給趕跑了,占了鄴城也反了。
石敬塘很欣慰,好,有人響應造反,自然朝廷就要分兵,一分兵,自己這邊的壓力就要少一點。
果然,朝廷分兵了,令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麵招討使,進軍鄴都。
石敬塘這邊得人來投,又有人扯旗呼應,喜出望外,以為人心所往,大勢所趨,自己有希望了。等他看到張敬達大軍一到,石敬塘馬上就有點傻眼了,怎麼來了這麼多兵啊。
來了多少兵?六萬多兵馬!李從珂早有準備,張敬達招兵養馬,就是為了對付石敬塘。
太原城內有多少守兵?
加上前來投誠的,滿打滿算,不到一萬。
太原城豈不危險?石敬塘確實嚇壞了,每天就冒著亂箭飛石,登上城樓,親自督戰。
下麵的大將劉知遠卻要讓石敬塘不要沒事在這礙眼,影響他指揮作戰。劉知遠說:主公且去安撫城內,對敵之事,放心交付於我。太原鐵城,那是容易就失的。張敬達兵將雖多,實無攻城之能。
劉知遠可能是有才的,他早就看穿了張敬達那點本事,不過是在城外修高壘,挖深壕,想圍攻太原城罷了。
太原城能不能攻下來?
從兵力對比上看,好像太原城指日可下.可是,打戰不是比數的大小.要真是如此簡單,那大家點點人數,就可以分高下.還拿著性命去拚幹什麼?
影響戰局的發展有許多因素,而在太原城能不能拿下這個問題上,有三個分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攻城的主帥張敬達是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翻開他的簡曆,張敬達,代州人,少以騎射著名。好了,至少說明他自己本身是個曆害大兵。再看後麵,他的官升的挺快,從禁軍軍官一直做到北麵兵馬副總管(總管是石敬塘)。可是,到了最重要的戰績麵前,拿得出手的隻有一件事,其在駐守雲州時,經常有契丹的部落穿過邊境,南下放牧。當然,放牧是個雙關語,白天放牛羊,晚上就騎馬出來搶牛羊。張敬達聚兵塞下,把守關口,使契丹人不敢南下,邊境之民才能保一方安寧。不錯,是位守邊有術的將領。可是,我們的問題是他能不能領兵拿下一座城池?按這個簡曆看,他完全是沒有攻城拔寨的經驗,甚至連教訓都沒有。他所做的不過是依靠堡壘,驅趕敵人的搶劫遊擊隊。
可見,他不是攻太原的合適人選。其實,後唐這會不是沒有這種人材。李從珂本人就是一位。可這一位當代的第一英雄,已經被皇帝生活腐蝕成軟蛋了。
李從珂不出,那其它也不是沒有的,範延光也可以算一位。可惜,李從珂在處理太原一事上,太過糊塗,他簡單的采取了就近原則。讓範延光去處理鄴都之亂,讓張敬達對對付太原。
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張敬達並不是最合適去攻太原的主將。
第二個問題:太原城好不好攻,他的城防設施完不完善?
答案也是讓人沮喪。太原城高池深,自古就是軍事重鎮。城市規模在當時僅次於長安,洛陽之後。而且這裏,也是出皇帝的地方。號稱龍城,唐朝李淵,後唐李克用都是從這裏發的家。他們把太原當作根據地,當然要將大後方修得堅固無比。後麵的柴榮,趙匡胤一時的無敵人物也不得不對太原城徒喚奈何。
第二個答案對李從珂,張敬達很不樂觀。
再看第三個問題,太原城內有沒有良將?
長城是死的,人才是活的,同樣,堅固的城牆不一定代表著堅不可催。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是城內的守將。
遺憾的是,太原城內,真有一位曆害的守將。我們前麵也見過他的名了。他是劉知遠。
劉知遠是個狠角色,他的麵相就生得讓人望而生畏,跟孫紅雷一樣,拍黑社會老大不用化妝的。史記此人:嚴重寡言。麵紫色,目睛多白。我一直覺得說人白眼球比黑眼球多是罵人長相最狠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