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未來——人類對能量形式的遐想(1 / 2)

在前文第一章中,我們已經有了大致的闡述,我們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史的本質核心就是對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利用史,人類處於不同時代之時,人類就會擁有與所處時代相符的認識程度,我們人類對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認識的程度決定了我們對外界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利用程度,我們人類對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認識地越是深刻全麵,相應的,我們對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利用手段越是豐富繁雜;

換而言之,我們人類可從自然界的物質形態中,可用於直接構成人類基本結構形態的物質隨著認識程度的加深而越來越豐富多姿,即,可構成人類基本結構形態的物質材料可謂是俯拾皆是,身邊處處是隨處可見可得的材料,物質形態越是豐富多姿,而與之相應的能量形式亦水漲船高;

我們在前文已經有過清晰地闡述了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之間的密切關係,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本質是同源同宗,這是我們早已熟知的,有物質形態存在的空間中意味著存在能量形式,物質形態之間所形成的基本結構需由能量形式進行交換和連結,不同層次的結構形態有著不同的能量形式進行粘合;

言外之意便是:物質形態本身便蘊含著能量形式,而能量形式亦必須依附在物質形態之上才得以存在,而有能量形式的空間中必定會有存在於物質形態,在一定環境條件之下,它們可以進行任意切換,而我們人類存在的根本任務便是要尋找這種相互切換的環境及條件,以便控製更多形式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來為我們人類進行服務,不僅可直接作為構成我們人類基本結構形態的直接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來源材料,還可以改變及利用其運動演化的狀態來維持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環境穩定性,即滿足我們人類生存所需的第一性、第二性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需求,這是人類得以保存基本結構形態的完整性,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基礎前提;

我們人類是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運動演化過程中的產物,因此我們人類基本結構形態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這就直接決定了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必須要依賴於大自然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而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這種依存性和聯係性,也決定了我們人類自身與外界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依存性及聯係性,這便是整體性與局部性,一般性與具體性的相互依賴關係,引用古人之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其大意是說,皮都喪失了,毛將怎麼依附?同理可得,如若外界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環境變得烏煙瘴氣、烏七八糟,言外之意是:人類之生存大環境變得混亂不堪,人類作為大自然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一種基本結構形態,我們已將無從談及生存與發展,我們人類身處與動蕩不安、毫無規律可循的宇宙環境之中,而我們人類得以保存基本結構之完整性的前提已經完全喪失殆盡了,並且它們的運動狀態、演化軌跡尚且如此之不可捉摸,令我們難以從外界中獲取構建自身所需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材料來源,這兩種人類得以生存的兩個基礎條件已經完全喪失了,已經釜底抽薪了,已無立足之地;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的是:各種各樣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是我們認識與作用的對象,因為它們在我們人類這種具有特殊結構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正是它們共同決定著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否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既然它們對我們如此之缺之不可、非他莫屬,決定著我們人類社會可否生存的決定性因素,必然是在我們人類認識與作用對象的範圍之內;

我們對它們認識與作用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了能否立足於這天地萬物之間,因而,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做出一些本能性的動作行為以及發揮出符合我們具有特殊基本結構性質的行為,比如,發揮我們人類自身能動性的行為動作,我們需要對其性質特征不斷加深及拓展認識,並根據其性質特征以及運動規律進行有規律地運用著,在不破壞生存環境的情況之下,竭盡可能為人類之生存與發展所服務;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本質上是對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認識史與利用史,由曆史唯物的觀點來看,便可得出此論點,人類社會所處的時代不同,我們所用於推動人類社會基本形態的主要動力基石有所不同,即不同的社會形態的發展進程中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也各有不同,可以預見的是,人類社會所曆經的時間越是長久、社會生產實踐越是豐富,我們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之手段越是豐盛多彩,它們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穩定快速發展;

但是,每一個時代都存在著一類或者是幾類能量形式作為主要推動力在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其它的能量形式也僅是起到輔助的作用,並且它們也曾在屬於自己的時代中起著主要的推動力,為此,我們的目的便是尋找的更多的更強大的能量形式作為我們人類社會向前運動的主要推動力,可以預見的是,我們人類社會生產實踐越是豐富多雜,可利用的能量形式亦隨之豐富多樣,越是曆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