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想家的人(下)(1 / 3)

戰爭首先在瓦橋關前線龍猛堤打響,宋將荊嗣手下隻有近千兵馬,不敵,但居然讓他平安逃回瓦橋關。

同時崔彥進與米信等部先後到達,隔水相望,然而不能進關。

這時城中一員勇將叫張師的自告奮勇站出來,想將契丹大軍衝散,好使崔彥進等人進城。

張師很勇敢,然而另外一個人更勇敢,看到張師帶著手下在大軍中如若無人之敵,耶律休哥親自上馬,撲入陣中,將張師斬到馬下。

然而讓人歎服的是主將雖死,可張師手下不慌不忙,從容應戰,成功退回瓦橋關,沒有全軍覆沒。

耶律休哥沒有攻關,而是看著崔彥進等人的大軍。

他發現了宋軍一個缺點,各路兵馬援瓦橋關而來,臨時聚集,並無統一的指揮部署,於是決定親率精騎突襲。第二天耶律休哥帶著鐵騎渡河猛攻,此時宋軍各部相互讀力,又是猝不及防,麵對耶律休哥的突擊,沒能很好組織陣型,各部隻好做簡單的相互掩護以求自保,且戰且退。一直將宋軍趕到莫州,斬首上萬,生擒數名宋將。

遼景宗大喜道:“爾勇過於名,若人人如卿,何憂不克?”

這個……

不要說,隻要契丹出十個耶律休哥,又得重用,那麼趙匡義哭都來不及。

輸給了耶律休哥不醜,崔彥進等人卻不服氣,重新整隊,欲雪前恥。

另一邊耶律休哥卻在壓製契丹諸將,看到耶律休哥大勝,其他將領想要如法炮製,耶律休哥卻搖頭說道:“今天我抓住了宋軍空子突襲了一把,他們也發現問題所在,明天再去就不奏效了。我軍渡河襲擊宋軍勝算不大,而目標僅是取回雄州,非是要殲滅城外宋軍,隻需擋住他們即可,何必進攻他們,徒增危險?”

因為耶律休哥看出一個問題,首先是張師,主將戰死,部下卻不亂,從容撤回瓦橋關。

自己突然襲擊,雖大獲全勝,但沒有造成宋軍全麵崩潰。這兩條證明宋軍戰鬥力不弱,組織有序,若是要輕敵,就會失敗。

契丹其他人不聽,第二天數萬鐵騎急於立功,渡河來襲,但這次宋軍在崔彥進指揮下,列成方陣,反過來將遼軍壓縮到河邊,大敗之,斬首三千餘人。

契丹攻打瓦橋關又未成功,看到宋朝援軍源源不斷而來,在耶律休哥建議下,大軍撤退。

若戰,可能會勝,可能會敗。勝也會是慘勝,宋朝還有軍隊,不會亡國,甚至不會丟掉瓦橋關。但若敗,這二十萬兵馬那幾乎是契丹的所有家底子,他們沒了,各部反叛,契丹瞬間就會四分五裂。

見好就收吧。

果然。

聽到契丹二十萬軍隊南下,趙匡義如同喝了興奮劑一般,以趙延美為東京留守,王仁贍為大內部署,樞密承旨陳從信副之,再次親征北方。

車駕到達大名府,聽說契丹人撤了,趙匡義想要再攻打幽州。

第一次攻打幽州失敗,那是沒有賞將士,大軍疲憊,但現在呢?

李昉進諫道:“北鄙戎人,自古為患,乘秋犯塞,往往有之。陛下櫛風沐雨,衝冒嚴凝,親禦戎衣,以攘民患。敵人震懾,畏威而逃,因而剪之,易於拉朽。況幽薊之壤,久陷敵人,慕化之心,倒懸斯切,今若擁百萬橫行之眾,吊一方傒後之民,合勢而攻,指期可定。其如大兵所聚,轉餉是資,且河朔之區,連歲飛挽,近經蹂踐,尤極蕭然,雖偶薦於豐穰,恐不堪其調發,屬茲寒冽,益複罷勞。況今小寇宵奔,邊陲寧肅,若親巡塞下,震燿威容,固足懼彼殘妖,亦恐勞於大舉。伏望申戒羽衛,旋師京都,善養驍雄,精加訓練,嚴敕邊郡,廣積軍儲,講習武經,繕修攻具,竢府藏之充溢,洎閭裏之完富,其月歲之間,用師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