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吝嗇型性格的特征及其表現(1 / 1)

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吝嗇,就是小氣。吝嗇與吝惜不同,吝惜指對所有財物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好行為。《三國誌·魏誌·王蕭德評》日:“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

意謂珍惜財物,不鋪張浪費,是一種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長沙辦學,非常勤儉,常常將別人丟棄的半截粉筆拿來寫字。他曾在詩中寫道:“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而吝嗇則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三國誌·魏誌·曹洪傳》日:“始洪家富而性吝嗇。”《顏氏家訓·治家》日:“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可見吝嗇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行為。

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如今有一個獨特現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區,人們就越吝嗇、越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在邊遠的山區村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卻樂意幫助鄉鄰。目前在城市中流行的AA製,也許是經濟平等,保持獨立的一種做法,但是也容易滋生吝嗇、冷漠、自私的心理。

吝嗇之人的另一個稱呼,就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從前有一個非常吝嗇的人,他從頭上的每一根頭發到腳上的每一個腳趾頭都很吝嗇,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給別人東西,連別人叫他講“布施”這兩個字,他都講不出口,隻會“布、布、布……”個半天,好像一講出這兩個字,自己就會有所損失。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後,就想去教化他,於是到了他住的城鎮去開示。佛陀就告訴大家布施的功德:一個人這輩子之所以富有,比別人長得高、長得帥,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輩子的布施有關。

這個吝嗇的人聽了佛陀的教示之後很感動,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為此深感煩惱,便跑去找佛陀,對佛說:“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從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後要他張開左手,佛陀說:“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別人,然後把這把草交給別人。”這個吝嗇的人一想到要把這把草給別人,就呆住了,想得滿頭大汗,仍然舍不得給出去,最後,他突然開悟:“原來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趕緊把草給出去,自己也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隻約花了一分鍾,就把草給出去。後來,他很輕鬆就可以把草給出去。佛陀又說:“現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張開,將草交給別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給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後,佛陀對他說:“你現在把這把草給別人。”他便把這把草給了別人。

經過不斷的練習,這個有錢人不但可以把財物布施給別人,最後把身體也布施給了別人,結果求得了菩提。

菩提的追求沒有資格的限製,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決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過訓練開啟菩提心。訓練開啟菩提心最簡單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時時讓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有句話說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話之所以精辟,是它道盡了錢和人之間微妙的相互關係。人活在世上,的確需要錢才能生活下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總是要對付過去的,因為我們不是不識人間煙火的人。但是還有比錢更重要更珍貴的東西,比如親情與友誼,這種情意上的牽絆,是刻骨銘心的。大千世界中,誰也不願做孤家寡人,而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彼此的關心與幫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你對別人不吝嗇,別人也不會對你吝嗇。你慷慨地對待命運,命運也會慷慨地對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