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太陽剛剛落下去,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北京西站出站口,景雲路焦急得等待著。上午沈元臨上火車前給出版社打過電話,主編安排他過來接站。看看表,時間差不多了,應該到站了......
沈元和父親出了出站口,看見不遠處景編輯舉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牌子等待著他們。沈元打了一聲招呼,和父親走了過去。
“景叔叔!”
“老沈、沈元,這裏,總算接到你們了。”
“麻煩你了,景編輯。這麼晚了,還來接我們。”
“應該的,應該的。來,這邊走,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
“給你們添麻煩了。”
“老沈,你就不要客氣了,再客氣就太見外了。”
景雲路把沈世林父子安排單位招待所,又陪他們吃了晚飯。
“老沈,坐了一天的火車,你們也累了,今晚就好好休息。領導安排我明天先帶你們四處參觀參觀,到處逛逛,明天晚上再給你們正式接風,後天安排沈元去部隊。”
“哎呀,為了我們還要耽誤你正式工作,你看看這......”
“老沈,千萬別再客氣了,我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放鬆一下,嗬嗬......”
“那好,我就不客氣了。老景,天也不早了,你也早點回去休息吧!”
“好的,明天早晨八點左右我再過來。再見!”
“路上注意安全,再見!”
第二天早晨,景雲路帶著一個照相機來到招待所。和沈世林父子一起吃罷早飯,領著他們開始逛北京城。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明、清兩朝最大的皇家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場所,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曆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係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麵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麵東華門,西為西華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國家級博物館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故宮近年推出珍寶,鍾表、繪畫、陶瓷、青銅器等係列專館展出珍貴的收藏品,並展出50周年入藏精品、花卉展等史題展覽。到此旅遊買到導遊書、導遊卡,還能購到繪畫、陶瓷、青銅、雕刻、書法等書籍以及故宮旅遊紀念品。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曆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一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後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光緒二十六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翌年修複。全園可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頤和園是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太後長期居住的離宮,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占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麵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係。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麵約占全園麵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麵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麵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麵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裏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灩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裏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遊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麵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簷、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淩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鬆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築群。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麵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複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幹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麵,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隻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麵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樸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