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逛北京(3 / 3)

北京大學創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是一塊神聖的土地。百餘年來這裏是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這是一片自由的陣地。從十九世紀末葉到如今,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裏得到集聚和呈現。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裏眺望世界,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後繼的精神,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民主與科學已成為這塊陣地不朽的靈魂。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麵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記載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裏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拓寬,並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後又分別在廣場的西側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修建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南側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餘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餘米的紅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築藝術傑作。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它莊嚴肅穆的形象是我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地處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園林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的遺址上發展而成的。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製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

北海公園,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壇,香山,植物園,十三陵,大觀園,中央電視塔,王府井,前門大柵欄,潘家園......

一路走走停停,東抽吸看,拍照留念。最後感覺有些累了,沈世林又在西單給一家人各買了兩件衣服後,大家一起回到了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