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自幼好書,垂老得法,廿六年丁內艱,讀禮之暇,成《論書絕句》二十首雲:
其一
輾轉求書怪爾曹,可曾知得作書勞。
好書臂指須齊運,不是偏將腕舉高。
其二
近代書人何子貞,每成一字汗盈盈。
須知控縱憑腰背,腕底千斤筆始精。
其三
曾讀聞山執筆歌,安吳南海亦先河。
要須指轉毫隨轉,正副齊鋪始不頗。
其四
仲虞餘事論臨池,翻絞雙關不我欺。
亦絞亦翻離不得,鄭文金峪盡吾師。
其五
柳公筆諫語炎炎,筆正鋒中理不兼。
但使萬毫齊著力,偏前偏後總無嫌。
其六
筆頭開得三分二,此是相傳一法門。
若使通開能使轉,是生奇怪弄乾坤。
其七
橫平豎直是成規,爰叟斤斤論魏碑。
我謂周金與漢石,何曾平直不如斯。
其八
偏計方圓是俗師,依人皮相最堪嗤。
金針度入真三昧,筆筆方圓信所之。
其九
三字尤應三筆殊,須知莫類算盤珠。
縱教舉世無人賞,付與名山亦自娛。
其十
書法原從契法傳,奏刀起訖斷還聯。
斷處還聯聯處斷,莫輕小字便連綿。
其十一
為文結構謹篇章,寫字何曾有異常。
布白分間同畫理,最難安雅要參詳。
其十二
意在筆先離紙寸,此須神受語難宣。
無縮不垂垂更縮,藏鋒緩急且精研。
其十三
北碑南帖莫偏標,拙媚相生品自超。
一語爾曹須謹記,書如成俗虎成貓。
其十四
古人書法重臨摹,得兔忘蹄是大儒。
贗鼎亂真徒費力,入而不出便為奴。
其十五
瘦硬通神是率更,莫輕羅綺褚公精。
承先啟後龍藏寺,入手無差曉後生。
其十六
名跡而今易睹真,研求莫便自稱臣。
避甜避俗須牢記,火候從時自有神。
其十七
漫從顏柳度金針,直搏扶搖向上尋。
試看流沙遺簡在,真行漢晉妙從心。
其十八
六代遺箋今尚存,石工塑匠也知門①。
唐朝院手原流遠,可惜規規定一尊。
(自注:①魏碑刀法即其筆法。今河南刻工下手即如魏碑,故偽石遂眾。餘藏有唐高宗辛未伊州塑匠馬報遠書《天請問經》,規矩儼然。)
其十九
唐後何曾有好書,元章處處苦侵漁,
佳處欲追晉中令,弊端吾與比狂且。
其二十
抱殘守闕自家封,至死無非作附庸。
家家取得精華後,直上蓬萊第一峰。
餘書似唐人寫經
得龍瑞書,謂曾參觀敦煌石室藏經,見宋人作書,頗類吾父。何故?按:見餘書者皆謂似唐人寫經,其實得其法耳。餘固未嚐臨唐人寫經,且以其為彼時院體,並非上乘,未嚐貴之也。然敦煌藏經皆唐以前物,瑞言宋人,誤聞乎?或所見有六朝劉宋時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