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要還俗(1 / 2)

回到禪房,空空忍不住再次拿出那本濕透了的經書,可惜圖已經不在,但書裏的所謂身法要義卻深深地吸引著他。空空雖然受體質所限,不能修習上等武學,但有道是“沒吃過羊肉,總見過羊滿山跑。”身在少林,即使不能習武,見識總是有的。武學者,下練體(指外功),中練技(指武術),上練氣(指內力)。而所謂輕功身法一類,總是作為輔助來修習的,好像練習外功時,基本無須修習什麼身法,隻要一意橫練即可;而修習武術武技時,則要求輔以相應身法才能出招準確,用以巧勁;然而當內力到一定水準時,隨意提氣即可身輕如燕,甚至足不留痕。

因此,世間練武者,無一把內功的修習放在首位,再輔以高深的武技,則可橫行天下,而每每所謂輕功天下第一者,一定並非名副其實,因為那些內力高深者的輕功一定遠超此輩,隻是將此看作小道而不與之爭了。

但是,此書卻對身法有特殊的見解,意為得快者得天下,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即使對手的內力再強也攻擊不到,而你的攻擊他也不能避開,至此,勝負已分。同時,經書中認為,身法並非指得輕功而已,反應,出手,回避都達到巔峰的身法,應該是快如流光閃電一般,根本無跡可尋,而此等身法其實本質是為應付敵人群攻而創。何也?須知人力有時而窮,內力再強大也有耗完的時候,這個道理就如再大的蠟燭也終究會燃盡一樣,當一個武林高手遭遇千軍萬馬的時候,雖然他比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強大的多,但是他卻終究會耗盡體力,死在群攻之下。以上是說普通意義上的高手,而修習了金剛身法的人,因為其速快,瞬間已經解決了敵人,那麼一來隻要比他稍慢的人,再多也沒有用,而來一沾即走,可戰可退,符合曲折如意,伸縮自如的道理,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如此理論,看上去雖荒誕不經,卻無懈可擊,空空頓時沉迷於其中不可自拔。其實年青人好武是天性,雖然長老的論斷對空空的武學之路處以極刑,但天資聰穎且好強的空空仍然偷著學了羅漢拳,伏虎拳等一些入門的粗淺功夫,他學的很快,並有一番自己的見解,無奈體質所限練不得高深內功,打到人不著力,而人家反震之力卻足以擊敗他,幾次下來,空空終於心灰意冷,打消了繼續學武的念頭。而此時,有人告訴他,即使學不得內功,仍然可以得到至高的武學,叫他如何不喜!

於是,自此日起,空空每天除了讀書寫字,便苦練金剛身法。而靈性見空空耍的有趣,便也跟著練點。

金剛身法共分為六重,佛家以九為大,唐僧西天取經,便須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方成就大功德,而諸如九陽神功等佛門絕學,也多分為九重境界。然而,這位創造金剛身法的前輩,卻隻寫下六重境界,那是因為“吾修至六重,幾可縮地成寸,惜人力有時而窮,不能上窺更高境界,望汝能刻苦修習,如修之更高境界,則吾於地下亦無憾矣。”

而六重分別是:

首重,如是我聞。此為金剛經第一句,得此境界,則聲聞而招至。

次重,諸相非相,此時身動而影未動,影未動而招已至。

三重,一念之間,佛言“一念即起,萬念俱灰”,一念剛起,已無處可逃。

四重,三千世界,一為千,千為一,化身千萬,以一當千。

五重,如星如電,如星光,如閃電,存在過,但見時已晚。

六重,六道輪回,霎那間,已是六道輪回,佛法無邊。

一般學武之人修習內力,則氣脈悠長,呼吸平緩,而金剛身法則反其道而行之,講究速換,這對從未練過內力的空空來說自然要簡單的多,數月時間,空空已經練成第一重金剛身法,此時他的動作要比普通武者迅捷百倍,但是他每日呆在少林寺的藏經閣裏,雖修成不世身法,自己對自己到什麼程度,有多大能力卻是一無所知,日子也就這麼一日複一日的過去,但他第一重倒也再沒再也沒有進境,隻是身法日漸熟練,連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不自覺的運轉,一般僧人打掃一層樓需半日,而空空一盞茶的時間便輕鬆完成了,不知情者還當他心情愉快,故而手腳利索呢。而靈性則一直未得門路,連第一重也未連成,但是動作卻也快了許多。

同時,此段時間空空對於山下的外麵世界也越來越憧憬了。空空雖是自小出家,但受師父靈性的影響,除了佛經以外還讀了很多諸如《詩經》,《周禮》以及《論語》,《道德經》等儒道兩家的著作,所以對外麵的生活與文化都非常感興趣,不知不覺中,雲空心裏暗暗有下了要出去見識見識外麵世界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