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空與艾莉婕此前並非沒有騎乘“小龍”在鄰近的海域感受過“乘龍過海”的滋味,然而當真駛入茫茫大海以後就又另當別論了。
首先是永遠捉摸不透的氣候。也許前一刻還是風平浪靜,波光粼粼,下麵一會就狂風大作,波濤洶湧。而作為“小龍”的正常生活習性,每逢如此惡劣的氣候時都會向下潛遊二三十丈以避免在海麵上與風浪搏擊而花費無謂的體力。這本來是一種天性,然而若是它一旦潛遊,雲空與艾莉婕一來沒有在水中呼吸的能力,二來也承受不住二三十丈的水下巨大的壓力,所以隻能以“乘龍之術”強行要求“小龍”盡可能在水麵上頂住,這就造成了“小龍”巨大的困擾。
在本能與命令之間,“小龍”也經曆了很大的掙紮與考驗,它痛苦地上下浮沉翻滾著,看來當年“青龍尊者”過海時並沒有要求它違背自己的本能,卻是不知道用了什麼秘術以解決這個難題的。而“小龍”的掙紮對於雲空與艾莉婕的衝擊也是極為可怕的,他們不得不在海平麵上下折騰,一麵要隨時準備憋氣以應付“小龍”潛遊時帶來的呼吸問題,另一麵還不能停下使用“乘龍之術”將“小龍”往海麵上引。此時兩人才暗自慶幸當時沒有立即那麼莽撞地就騎了“小龍”出海,而是又經曆了那麼多事,還把“乘龍之術”習練得爛熟於胸,否則此時早就支撐不住而溺水身亡了。
不過這樣子強製性的長時間處於憋氣狀態對於習武者的內力增長倒是一件極為有利的好事,因為不能呼吸的時候,內息流轉的速度也就會相應加快,有過溺水經驗的人都知道,在苦苦憋著一口氣的時候,先是胸悶,繼而心跳加速,再接下去就不能支撐而忍不住開口喝水了。而對於身有內力之人這樣的情況會稍微好一點,因為憋氣到了極點的時候,武者會經曆一個短暫的內呼吸階段,說到底就是半冬眠狀態,此刻內息會極其緩慢地流動,但是力度會有所加大,如此將拓寬經脈的寬度,同時也擴充內力的流量。因此,在“小龍”適應搏擊海浪,決不下潛的同時,雲空與艾莉婕的內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倒也算是意外之福了。
其次是難以辨別的方向。雲空雖然學習過觀星象之術,但是連自己身處的位置以及要去的位置都不清楚,光是知道基本的東南西北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雲空無奈之下隻能按照範思哲遺留下來的斯巴達克斯藏寶圖上麵的位置來定前進的方向,心想不管怎樣,總要先上陸地再說。而“小龍”的左眼被雲空所傷,不能視物,因此在前進的時候未免難以定向,總是下意識地向右遊,而這又給雲空的航行帶來了新的困難,他不得不時時刻刻凝神關注著“小龍”當下的前進動態,並囑咐艾莉婕用“乘龍之術”去不斷調控,當真是非常地麻煩與辛苦。
不過光是如此,問題似乎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因為每逢一次大風浪,就會有幾天的時間見不到星星,這樣雲空也無從判別當前的方向,因此隻能盡可能的留在原處以避免不經意間偏離原來的方向太遠,然而“小龍”卻不是很能理解,雖然作為同時可以生活於陸地與海洋的生物,它其實更多時間願意待在陸地上,而既然主人“要求”它通過海洋,它倒也能夠遵守,但是若是在狂風駭浪裏停留在原地什麼也不做,哪裏也不去空耗體力的話,它就很是不滿了,雖然雲空與艾莉婕沒有與“小龍”真正溝通的能力,但是通過它的一些行為還是能夠感受到它的不滿與不理解,不過對於雲空而言,又能以何種方式來向它解釋清楚呢?隻能自己退一步,多憋氣多潛水就當練功吧。。。
而資深的潛水者都明白,潛水可不是什麼好營生,至少若是不注意的話,很有可能會因為“減壓病”致死。“減壓病”是西方的說法,在中土一帶的研究比較落後,那些下海撈珍珠或者是一些海底寶物的漁民往往會在浮出水麵那一瞬間休克甚至猝死。這種現象在民間迷信的說法中解釋為一種“水鬼附身”或者是觸犯了大海之怒而招致的海神索魂,而稍微有點經驗的漁民會發現若是潛水的時候慢慢潛慢慢升,保證在上浮前吐盡口中的濁氣,那麼就不會發生上述的症狀。而在西方的“減壓病”相關解釋中則將這種現象歸結為在深水下突然上浮,體內的氣體沒有來得及從身體裏排出而對身體造成的毀滅性傷害,而這種傷害有可能當場就奪取人的生命,也有可能潛伏多年,逐漸摧殘人的身體。不過對於修煉內功的人來說又有不同,那些殘留的氣體會被內息作為廢氣排出體外,這自然會加大內息的負荷,但是相應的,卻能夠提升修煉者內息的反應能力及收發速度,對於內力的操控來說是一種絕佳的訓練,所以雲空與艾莉婕不知不覺中又很大地加強了內力的操控熟練度,這恐怕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吧,畢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隻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