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8 第八章(2 / 3)

防治方法:①注意種子消毒。②重病地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進行2年輪作;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鉀肥配施;雨後排水,清潔田園。③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

參考氣候條件用藥,如雨天不宜噴霧,早晨露水未幹前不宜噴霧、宜噴粉,大風和中午高溫時應停止噴藥。

6.甘藍褐斑病

甘藍褐斑病症狀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花球和種莢。下部老葉先發病,初在葉片正麵或背麵生圓形或近圓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略帶同心輪紋,有的四周現黃色暈圈,濕度大時長出灰黑色黴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的葉片枯黃脫落,新長出的葉也生病斑。花球和種莢染病,發病部位可見黑色煤煙狀黴層。甘藍生長中後期,遇連陰雨天氣,或肥力不足,或前茬種植甘藍類蔬菜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鉀肥配施,避免缺肥,增強寄主抗病能力。種植碧杉、碧鬆等優良品種。②及時摘除病葉,減少菌源。③有發病可能時,掌握在發病前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幹懸粉5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 倍液,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藥。

7.甘藍細菌性黑斑病

甘藍細菌性黑斑病症狀該病在部分地區發生,而且危害較重,主要危害葉片。葉片初生油浸狀小斑點,擴展後呈3~4毫米大小,不規則形或圓形,褐色或黑褐色,邊緣紫褐色。病重時病斑可彙合成不整齊的大斑,引起葉片枯黃、脫落。發病要求葉片上有水滴存在,一般暴雨後極易發病,而且病情重。

防治方法:①注意種子消毒,使用無病種子。②采用農業措施,高畦栽培,最好覆地膜栽培。施足糞肥,氮、磷、鉀肥合理配施,避免偏施氮肥。均勻澆水,小水勤澆。重病地與非十字花科蔬菜進行2年輪作。發現初始病株應及時拔除。收獲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③藥劑防治。可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細菌快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或60%琥銅·乙鋁·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3.8%可殺得幹懸浮劑1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900倍液等藥劑防治。

8.甘藍緣枯病

甘藍緣枯病症狀甘藍緣枯病是甘藍的重要病害。該病主要發生在生長後期,以包心期發病重。病株從包心期開始發病,初期葉緣均呈油浸狀灰褐色壞死,逐漸向葉柄縱向發展,病部變為黃褐色。新侵染區呈灰褐色油浸狀壞死,隨病害發展包心葉緣均幹腐抽縮,停止生長。

注意對特殊部位的重點噴霧,如霜黴病以功能葉的葉背為主,紅蜘蛛以葉背為主,薊馬以心葉為主。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將病株拔除,並配合藥劑防治,可選用47%春雷黴素·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8.3%氫氧化銅幹懸浮劑10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農用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90%新植黴素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噴霧,10~15天噴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9.甘藍黑脛病

甘藍黑脛病症狀葉及幼莖上產生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初時褐色,後變灰白色,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重病苗很快死亡。輕病苗移栽後病斑沿莖基部上下蔓延,呈長條狀紫黑色病斑,嚴重時皮層腐朽,露出木質部,後期病部產生許多小黑點。成株期發病,植株葉片萎黃,老葉和成熟葉片上產生不規則形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發病重時,植株枯死。自土中拔出病株,可見根部須根大部分或全部壞死,莖基和根的皮層重者完全腐爛,露出黑色的木質部,輕者則產生稍凹陷的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小黑點。貯藏期間,葉球可發生幹腐狀,縱切病莖或根可見維管束變黑色。

防治方法:①注意床土消毒。②采用無病種子。③實行輪作,加強肥水管理。④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多福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10.甘藍菌核病

甘藍菌核病症狀苗期、成株期、采種株均可發病。幼苗發病,在近地麵的莖基部出現水漬狀病斑,很快腐爛,生白黴或猝倒。成株期發病,多在近地麵的莖、葉柄、葉片或葉球上出現水漬狀、淡褐色不規則的病斑,後期病組織軟腐,病部表麵長出白色至灰白色絮狀菌絲體和黑色鼠糞狀菌核。采種株多在終花期發病,除侵染葉、莢外,可引起莖部腐爛、中空,表麵及髓部產生白色絮狀菌絲和黑色菌核,晚期病莖倒伏。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凍害和肥害的田塊,病害發生重。

防治方法:①注意清潔田園。②高畦種植,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選用無病種子。④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用藥防治間隔期7~10天,連續噴霧2~3次。藥劑可選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11.甘藍煤汙病

甘藍煤汙病症狀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灰黑色至炭黑色煤汙菌菌落,嚴重的覆滿整個葉麵。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黴靈可濕性粉劑(多菌靈·乙黴威)1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噴藥1次,視病情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12.甘藍裂球

甘藍裂球栽培過程中,時常出現葉球開裂現象,影響甘藍外觀品質。此外,開裂的葉球在貯運過程中,易受病菌侵染而引起腐爛。最常見的是葉球頂部開裂,有時側麵也開裂。多為一條線開裂,也有縱橫交叉開裂。開裂程度不同,輕者僅葉球外麵幾層葉片開裂,重者開裂可深至短縮莖。

葉球開裂的主要原因是由細胞吸水過多脹裂所致。甘藍組織中含水量在90%以上,甘藍根係分布較淺,葉片大,蒸發量大。若土壤水分不足,則甘藍結球小,而且不緊實。因此,要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但甘藍結球後,葉球組織脆嫩,細胞柔韌性小,一旦土壤水分過多,就易造成葉球開裂。

注意合理交替使用農藥,一種農藥在同一種病蟲上反複連續使用,經過一定時間後,就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使農藥防治效果降低,甚至不再有效。

防治方法: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質肥沃的土壤種植甘藍。選擇不易裂球的品種,甘藍品種間裂球情況不一樣,一般尖頭形品種裂球較少,而圓頭形、平頭形品種裂球較多。加強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多施農家肥,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緩衝土壤中水分過多、過少和劇烈變化對植株的影響。甘藍需水量較大,整個生長期要多次澆水。澆水要適量,以土壤濕潤為標準,避免大水漫灌,澆水後地麵不應存有積水。雨後排除田間積水,特別是甘藍結球後遇到大雨,地麵積水,易產生大量裂球。適時收獲,過熟的葉球易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