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張讓第一封聖旨宣讀完畢,並沒有聽到領旨謝恩的聲音。抬頭一看,丁原篩糠般的顫抖著,這封聖旨雖然不是給他的,卻與他息息相關,他並州刺史的官位已經被剝奪,從這封聖旨猜到,皇上並未原諒他,他的前途堪憂啊。
旁邊的楊鬆和楊偉跪在地上,父子二人的表情如出一轍,眼睛瞪得跟兩對鈴鐺似的,嘴巴張的老大。楊偉更是有一縷哈喇子從下巴上垂下,滴落在地。
楊祖以前被罷官的時候,幡然醒悟,看透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步步危機。臨終時告誡楊鬆不得參加科舉,更不得做官,楊祖深知楊鬆的脾姓根本不適合做官,做了官也沒多大的前途。
可這一次不同啊,這可是一州刺史啊,而且是有兵權的實權刺史,這可是封疆大吏,不是芝麻小官,也不是成天在朝堂上勾心鬥角的文官。這種好事,誰會推卻?也不允許你去推卻,這可是聖旨,你敢抗旨不成?
楊鬆想不通的是自己也沒做什麼事啊!這種好事怎麼會輪到他頭上?真有點兒無事家中坐,餡餅天上來的味道。唯一的可能就是父憑子貴了。
楊偉也被驚得目瞪口呆,楊鬆沒事兒根本不出家門,很有點兒宅男的意境。根本沒幹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出來,皇上這是發什麼神經,要賞也應該賞我吧!我賣了那麼大力氣,撈個刺史當當也完全合乎情理,是不是名字給寫錯了啊。
其實文帝想得很簡單,能培養出楊偉這種妖孽來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庸才。並州現在已經被鮮卑徹底打爛,人煙稀少,民生凋敝,需要一個能臣去恢複舊觀。問了幾個他心目中能夠勝任的人選,都推托不肯前去,理由更是五花八門,說什麼的都有,就是不肯前去。
這些人也不是傻瓜,現在去並州絕對跟發配沒什麼兩樣,又苦又累,還要守邊,沒準兒什麼時候鮮卑再從並州殺進來,他們這小腦袋瓜兒說不定就要跟脖子說拜拜了。
文帝聽到楊偉依靠兩萬私兵守住了涿縣這個城防並不完備的郡城,抵擋住了鮮卑二十萬大軍的進攻,最後更是一箭將鮮卑射退。文帝不禁為自己的高瞻遠矚很是得意了一把,要不是他送給楊偉射曰弓,哪裏輪得到楊偉一箭退蠻夷。
最後憑這兩萬私兵更將烏桓六萬大軍全部逼降,免去了幽州的兵災之禍,更難得的是這兩萬私兵經這連番大戰,竟然沒有出現大的傷亡。這讓文帝興奮的同時暗感驚駭,楊家這兩萬私兵豈不是比他手中的大軍要精銳得太多了,這讓文帝有些坐立不安了。
他靈光一現,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分拆,將這兩萬私兵分拆成兩部分,一部分正好用來鎮守邊關,另一部分則去剿滅黃巾。隻是這並州刺史就必須由楊家之人擔任,要不然,誰能指揮得動這些私兵啊?
楊偉不行,楊偉還要指望著他剿滅黃巾啊。楊家旁支更不行,旁支中根本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人。所以隻能著落在楊鬆的頭上了,楊鬆能培養出楊偉這種逆天的妖孽,也絕對不會是一個隻會做些道德文章的庸才,文帝還是比較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