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事物都有發展壯大的過程。我們人會一年一年長大,動物和植物也會一年一年長大,那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會不會長呢?
地球是個沒有生命的東西,照說它是不會隨便長大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比如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1200萬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從第三紀中期開始地殼發生變化,海洋變成山脈之後,成為世界上最髙的地區。
因此可以這樣說,地球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它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變化。那麼它究竟是在變大還是變小呢?目前,科學界的說法不一致。
有的科學家認為,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地球一直處於不斷的膨脹狀態中。在大約20億年前,地球的直徑可能是現在的80%。這意味著近20億年來地球的直徑增長了約2800千米,平均每年增長1.25厘米。他們推測地球內部的地核物質濃度不斷變化可能是導致地球膨脹的主要原因。比如說,原來較稠密的地核轉變為較鬆弛的原子狀態,就會使體積增大,從而使地球不斷膨脹變大。
但也有的科學家說,地球正在變小。但無論是變大還是變小,地球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之中。
一、地球上的東西南北是怎樣確定的
辨別方向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在航海、航空、天文、氣象觀測以及野外勘察等領域中,更要正確地測定方向。
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個圓球體,在這個球麵上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呢?
我們都知道,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從古以來人們把日出的方向稱為東,口沒的方向稱為西。其實,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並不是由於太陽在繞著地球旋轉,而是地球本身在繞著地軸自轉。人們根據地球的自轉方向來確定東西方向。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東;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西。
地球繞著地軸自轉,地軸的兩端叫兩極。在地軸的一端上空所看到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那麼這一端就是北極;如果看到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順時針的,這端就是南極了。北極就是地球上的北方,南極就是地球上的南方。
因而說地球上的方向是地球自轉的產物,以地球自轉的方向分東西。與地球自轉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南北,東方和西方是沒有盡頭的,而南方和北方是有盡頭的。
1.地球的南北兩極為什麼一凹一凸
人們常說:地球是一個兩極扁平、赤道隆起的橢圓形球體。其實這不太正確。近年來科學家利用人造衛星從地球之外測量地球的形狀結果表明地球並不是一個橢圓形球體,而足北半球稍長.南半球稍矮胖,北極凸出,南極凹陷的球體。
經科學家探測:北極地區高出10米,南極地區低陷20米左右。因而誇張地說,地球既不像個桔子、又不像個檸檬、倒是像個梨。北極是頂部,南極是梨的底部。
地球南北極的凹凸現象引起了一些科學家的注意。細心的人發現:如果把南極地圖剪下來覆蓋到北冰洋上,旋轉一定的角度,南極半島正好可以伸入大西洋北端的挪威海。
人們還發現,若是把南極凸起的1400平方千米地區正好嵌進北冰海上凹進去的1310平方千米上,兩者似乎可以正好嵌合在一起。有關的資料還表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南極有許多海拔3000~4000米的山峰,正好北冰洋上有著4000多米深的海盆。這些奇異的地理現象顯示;好像地球曾被什麼機器“衝壓”過似的。凹凸相配。這說明地球在早期的形成過程中,還有一些內在因素沒有被人們所認識,有待進步去探索。
1.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1976年我國唐山發生的大地震造成了26萬人死亡!這是近代史中破壞力最大的一次地震。瞬時間,地光如閃、地聲如雷、狂風呼嘯、地動山搖,一座城市頃刻間被毀滅了,幾十萬生靈慘遭塗炭。
地震,簡單地說是地麵振動。每年在地球上發生的地震多達500多萬次,平均每天1萬多次。但是人們能夠感覺到的隻有1~2次,有的地震隻能借助儀器才能察覺得到。那麼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呢?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使地震發源地內部物質發生了形體和位置的改變引起的。例如,由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叫做火山地震;由上層地殼壓力造成地下空洞坍塌引起的地震,稱為陷落地震,這兩種地震波及麵較小,造成的危害也較小。
但是,最常見的、造成危害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是構造地震。它是地殼運動中岩石受力發生形體變化或斷裂錯動。使地殼升降發生變化,巨大的能量以波動的形式由地震源頭向四周釋放。首先是縱波到達地麵先使人感到上下顛簸,接著是橫波傳來又使人感到前後左右地搖晃,隨之而來的便是強烈地震產生的災害現象,那就是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了。
2.地光是怎樣產生的
地光如閃、地聲如雷、狂風呼嘯、地動山搖,這就是地震發生時的景象。
地光這一奇異的自然現象,很早以來就為人們所發現。因為它常與地震同時發生。在某種情況下還可作為地震的先兆。在地震發生前後的一段時間裏,往往伴隨著隆隆地聲,同時也還出現閃閃地光。地光的顏色多種多樣,有的藍裏帶白,酷似電焊火花;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則如一團火球,沿地翻滾;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
那麼,地光是怎樣產生的呢?
有些科學家認為,在地震的孕肓過程中,隨著地應力的增加和裂縫的產生,地下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液體、氣體以及其他易揮發的成分,這些物質會向地表遷移進入大氣,這些氣體很容易發生電離而引起放電發光。
有的學者認為,地光與大氣圈、岩石圈以及水圈都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不斷運動,就會產生一種力使岩層變形,由於堅硬的岩層在強烈地震時發生斷裂和摩擦,摩擦產生的巨大能量以電子流的形式釋放出來。電子流激發了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使它們產生足以使人感到眩目耀眼的光芒,這就是地光。
3.為什麼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組成的巨大球體。但是陸地與海洋麵積相比,其差距太大了。
據統計,地球的表麵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麵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總麵積的71%;陸地麵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麵積的29%,海洋與陸地之比是7:3。
海洋與陸地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多。北半球陸地占39%,海洋占61%;而南半球陸地僅占19%,海洋達81%。地球上的陸地都處在海洋的包圍之中。
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4億立方下米,其中海水量就為13.7億立方千米,約占總水量的98%;陸地上可利用的淡水總水量僅為海洋水量的1/350。
從上麵這些數據來看我們就知道了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麵積之比真是相差太大。地球上的陸地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的發展卻是一年比一年增多。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大約是50億,預計到2000年會達到61.2億。而到2025年將會達到82億,我們人類生存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