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遮住了太陽光球的中間部分,這叫做日環食;若隻遮住光球的一部分,太陽呈彎月狀,這就是日偏食。
2.太陽真的正在縮小嗎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能錄都來源於太陽,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再親密不過的朋友了。因此,人們自古以來就未停止過對太陽的研究。
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仿佛天天相同,年年如此。如果有人告訴你,今天的太陽要比昨天的小一些,你一定會感到驚奇吧!
1979年,美國天文學家艾迪對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長達117年的“子午環太陽觀測記錄”進行了研究,發現太陽的直徑每年縮小8千米,也就是說每天縮小大約20米。如果長此以往的話,那麼17萬年以後太陽就會縮小到看不見了!
還有的人曾經根據現在太陽的大小,來推箅400多年前的一次日食,即1567年4月9日的日食應該是一次日全食。然而根據當時的實際觀測記錄,卻表明那是一次日環食。這就說明了那時的太陽比現在的大,以至月亮實際上不能完全遮掩日麵而成了環食。
有的科學家曾經利用日全食或日環食出現時,記錄“倍利珠”出現或消失的時刻,來精確地計箅太陽的光學直徑,也發現太陽直徑確實有縮小的趨勢。
我國科學家萬籟對1987年9月23日發生日環食的觀測,結果也證實了太陽直徑比1715年要小一些,相當於每百年縮小330千米,即每年縮小3.3千米。
對於這個觀點,科學界認為還需要繼續觀測和研究。
3.太陽為什麼會振蕩
地震是人所共知的地質現象,地震是地球的振蕩。其實太陽也在不停地振蕩著,這是美國天文學家萊頓,在本世紀60年代初的一項重大發現。
1960年他利用物理學中的“多普勒效應”,測量太陽表麵氣體物質的運動狀況時,意外地發現:太陽表麵的氣體物質在持續不斷地、有規律地上下振動著,整個太陽就像一個巨大的搏動著的心髒。
再經過各國的天文學家進一步的大量觀測發現:太陽表麵氣體物質上下振蕩的幅度為幾十千米,振蕩周期分別有5、7、50、160分鍾等多種。
太陽振蕩現象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目前科學家的看法還沒有完全統一。不過,大家普遍都認為,振蕩雖然發生在太陽表麵,但其根源在太陽的內部,即其內部的氣體壓力、重力和磁力。由它一們產生的聲波,重力波、磁流體波,互相組合在一起,導致了太陽表麵氣勢宏偉的振蕩現象。
他們認為,太陽5分鍾振蕩可能是太陽對流層產生的一種聲波,而160分鍾振蕩則可能是日心引力引起的重力波。科學家們對太陽振蕩現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並且由此形成了太陽物理學的新分支一一日震學,希望通過太陽的振蕩來分析太陽內部的結構。
4.太陽的中微子為什麼會失蹤
對於中微子的概念,也許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微子是一種質量非常小、不帶電的基本粒子。在原子核聚變反應的過程中,不僅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而且還會釋放出大量的中徽子。
我們已經知道,在太陽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大規模的核反應。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聞時也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
中微子有一個奇特的性質,那就是它的穿透能力極強,任何物質都難以阻擋它。中微子不論碰上地球、還是月球,都可以輕易地一穿而過。
據科學家研究,太陽內部每秒鍾產生大約2千億億億億億個中微子,浩浩蕩蕩地射向四麵八方,地球表麵每平方厘米、每秒鍾就會受到幾百億個太陽中微子的轟擊。
為了獲取太陽內部狀況的信息,天文學家對太陽中微子的觀測和研究非常重視。他們通過特殊裝置來捕獲太陽中微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捕獲到昀太陽中微子比原先預期的要少得多。仿佛有大量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了。
太陽的中微子為什會失蹤呢?目前科學家認為,其一,可能是目前人們對太陽內部狀態的認識有差錯;其二,可能是現有的原子能核反應理論尚不完善;其三,可能是人們對中微子本身的認識不全麵;再就是可能太陽內部產生的中微子有很大一部分迅速改變了本來麵目,所以,探測不到它們。究竟如何,尚不能輕易地下結論。
5.月球是一個怎麼樣的星體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自從它誕生40多億年以來,從未離開過地球。雖然在夜空中我們所看到的月亮,是一個又大又光亮的球體,但是,實際上的月亮是一個沒有藍天白日、更沒有鳥語花香的萬籟俱寂的不毛之地。
月球的直徑大約為3500千米,是地球的西分之一,它的質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同一物體在月球上的重力為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一個在地球上能跳過2米的運動員,到月球上就可跳過12米,舉重運動員可舉起在地球上是600千克以上的重物,人們在月球上走路都是輕飄飆的。
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它的表麵明暗界線十分顯著,根本沒有像地球上白天和黑夜之間有晨曦和黃昏的過渡期。月球上不能傳播聲音,即使近在咫尺,彼此之間說話聲音都聽不到。月球表麵晝夜溫差變化很大。白天最高溫度可達127℃,夜晚最低溫度可降至-183℃,一個晝夜之間就經曆了生物難以忍受的酷熱和嚴寒,所以,月球上沒有任何生命。
月球雖是一個荒涼的世界,但並非是一個完全寂寞僵死的星球,它仍然有輕微的活動。在月球上也有月震,不過次數遠比地震少,釋放的能量也比地震小得多。